第十师北屯市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周年大庆

走出十师的十师人之三:难忘在农十师的那段岁月

来源:北屯在线 时间:2010-03-22 20:32:17 浏览:

    今年是边陲雄师农十师建师五十周年。前不久,本报记者来到首都北京石景山北京军区老干所,见到了老红军、老八路、全军优秀个人、农十师原政委杨德千老人。
    杨德千1915年出生在山西省中部背靠吕梁、面向晋中的清徐县。上中学时他就接受了进步思想,1936年,21岁的他参加了革命。两年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百团大战、晋中战役、太原战役、攻打霍州、同蒲路大破击、太行七月反扫荡等大大小小的上百次战役战斗中,都留下了他的战斗印迹。
    新中国成立后,杨德千先后担任军委防化兵学校政治部主任,防化兵研究院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1969年,中央军委电令这位身经百战,年过五旬的现役军人为新疆兵团农十师党委书记、政委。从此,这位革命军人,从京城来到北屯这片边境热土上,稳定“文革”动乱的时局,保护被错误打倒的领导干部,使全师精力引导到生产建设中来起,直到后来因病离休回到北京。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位享受副军职待遇的离休干部,住在如此简陋的平房里。但是,眼前的一切,又与记者在农十师采访当年和他一起共事的同事或者下属的回忆十分吻合:从小在战争中接受洗礼的杨老,是一位在生活上十分艰苦朴素,在理想信念上追求真理,在学习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杨老,当年曾经在您身边工作过的同志们,还有现在的师党委领导同志都很牵挂您。”在干休所首长的介绍后,记者和杨德千拉上了家常。
    “谢谢,谢谢。你这么远来采访,我特别激动。年前,我还收到农十师党委主要领导的来信。阔别三十多年了,大家还记得我这个农十师的老兵。我在的那些年,是特殊时期,我又是生产经营的外行,没做出什么贡献,反而学到不少东西,惭愧得很。兵团是党中央根据国家的需要,在艰苦中建设伟业,为国守边。我们农十师是履行兵团使命的重点。在农十师的几年里,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为我后来的人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我要感谢兵团,给了我在农十师工作的机会和经历。”几年兵团人,一生兵团情。老人家有些激动,虽然时隔三十多年了,但是话匣子一打开,那段岁月里的点点滴滴,仿佛就是昨天的故事,在老人脑海里历历在目。
    “三十多年前的岁月,对我来说,是刻在我脑海里永生的记忆,我一点儿都没忘。” 记者被感动。没想到,一位94岁高龄的老人,对三十多年前临危授命工作过的单位的人和事,记忆还如此深刻,还如此让他牵挂。
    “当年和我一起战斗的那些老同志还好吗?当时,老军垦们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住在地窝子里,吃的都是粗粮。那些来自上海、湖南、山东、天津等全国各地的老军垦,他们献了青春献儿孙,把青春献到新疆,把儿孙也献到新疆。他们的行动对我教育非常深刻,这是在新疆给我印象最深的,到现在也记得。兵团精神实际上是部队传统精神的继续发扬,在当时的环境下保持和发扬了下去,今天你们依然在发扬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 交流换起老人家留在岁月里的更多记忆。他说,自己特别怀念在兵团农十师工作的那些岁月。
    “185团、186团、青河独立营,我都去过。在那个年代,这几个地方是最让人牵挂的。像184团、188团的戍边压力就没边境线上那几个重。” 时至今日,已经离开兵团农十师三十多年的杨德千,对每个团场甚至部分连队都记忆犹新。
    在农十师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杨德千作为现役军人,虽然对农业生产比较陌生,但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他以务实的作风带领班子和干部职工把精力放在抓生产建设。农十师东西宽330多公里,南北长430多公里,点多线长,气候恶劣,几年来,他拖着病重的身体,跑遍了所有的团场,至今回忆起各个团场的番号甚至部分连队,依然如数家珍。正是兵团人和兵团精神,让杨德千后来对人生有了新的更深的认识。
    杨老回忆说,在兵团工作,不但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还要懂得党的民族政策。农十师和阿勒泰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主要是哈萨克族,还有其他民族。大家在语言上是很不方便的,在风俗习惯上更是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只要搞好民族团结,各民族之间多沟通,多交流,就很团结和睦。
    “我们当年和民族同胞很团结,到185团、186团这些远的团场去,因为路途遥远,路况又不好,常常要走好几天,晚上哈萨克族同胞经常邀请我们住在家里。他们都叫我‘大巴斯’,他们都说‘解放军嘛,兵团人嘛,一家人嘛’这是哈萨克族同胞最喜欢说的一句话。要是不团结,根本不会这样的。像我们那个时候都是自己带着粮食,清油这些,尽量不去打扰他们。”说着说着,老人脸上路出满意的笑容,仿佛又回到当年在农十师工作的日子里。
    记者代表农十师新闻中心向杨德千赠送了反映农十师几十年发展变化的光碟,并用随身携带的电脑放给他看。
    “变了,真的是全变了,完全是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我们农十师不能和农七师、农八师相比。这些垦区资源丰富,又开发建设得早,所以他们发展要快得多,所以石河子、奎屯建设得也快。瞧,在这上面我都看不到北屯当年的影子了,这么多的高楼,道路也这么宽阔,整个就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城市了。” 当屏幕上出现北屯现代,繁荣的镜头时,老人的双眼紧紧地盯着屏幕上的每一个镜头不愿离去。
     杨德千告诉记者,自己记忆中还是北屯平坦的戈壁滩,宽广的额尔齐斯河还有直通对方国家的航船。“那时,看到布伦托海的水资源越来越少,我们就组织几千人昼夜会战,修建了‘引额济海’工程,直接把额尔齐斯河的水引到了布伦托海。当年,虽然对农十师和北屯的整体发展进行了规划,但是那个年代发展还是很慢。尽管这些年,兵团主要领导也经常跟他带去有关兵团和农十师的图书资料,但是怎么也没想到变化会有这么大。”
     “现在总算建设好了。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农十师人建设了那么大的规模,像181团就一万多人了,有的一个连队都是几千亩耕地。听你说,我们那个煤矿也已经发展很大的规模,很高的科技水平了。农十师的医院、学校在当地也是最好的,我就很高兴了。” 在兵团工作过几年的杨德千把自己当成了永远的兵团人。老人有些激动地说,兵团人既要保卫边防,还要搞生产建设。只有兵团人,继承了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才有毅力把戈壁荒滩建设成美丽的城市。
    由于杨德千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传播党的先进理论,还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央军委首长、中宣部领导曾先后批示全国全军广大党员干部要向他学习。前不久,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媒体均进行了集中采访报道。
    “杨老,你几十年如一日学习传播党的先进理论,现在全国都在学习你。你不但是农十师的骄傲,也是整个兵团的骄傲,更是全军和全体党员干部的骄傲。”
    “人生一百步,我走了九十九步了。最后这一步,我还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革到老,干革命到老,和中央保持一致,所以我就必须学习,胡主席给我们离休干部提出六个老有: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就是遵循着胡主席的要求保持着这样的精神状态。”杨老说,自己从年轻的时候就是在毛泽东思想革命理念的哺育下培养出来的。虽然离休了,但是共产党员这个身份没有离休,这是一辈子的事情,离休不离党,离休不离志。
    记者告诉杨老,今年是农十师成立五十周年,要热烈庆祝一番时,老人说,真想再回去走一走,看一看。
    “杨老,还认识这位首长么?”记者指着电脑屏幕上正在说话的农十师首任师长张里长问道。
     “认得,认得,是张立长。他现在身体怎么样?他是农十师的功臣,十年动乱期间吃了不少苦头。你回去可要记得一定代我向他问好,我们已经很多年没联系过了。还有其他几位老同志,他们可好?”当记者告诉老人家,张立长虽然因身体原因,行动已经有些不便,但是他们当年并肩战斗的几位老同志都在乌鲁木齐同一单元居住时,老人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整整一个下午的采访,老人已经很疲惫,身边工作人员已经强制让他休息时,他还舍不得没有看完光碟。因为那是他曾经作为这里的指挥者,决策者,工作战斗过的地方。
    记者问老人对农十师党委有什么嘱咐?对农十师的职工群众有什么祝福?老人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希望农十师各级领导干部带领职工群众在自然条件差的情况下,更加努力,改革创新,解放思想,利用好现有资源,用科学发展观做武器取得新成绩,跟上全国发展的步伐。我等着听你们的好消息……”
    临别前,应记者要求,杨老欣然亲笔为农十师建师五十周年题词:祝贺农十师成立五十周年,在改革开放30周年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把握科学发展,在兵团党委领导下,动员全师战友们取得更大的进步,再上一层楼。
    杨德千 2009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