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师北屯市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周年大庆

生命界碑:永恒铸忠诚——隆重纪念农十师成立五十周年纪实性系列报道之九

来源:北屯在线 时间:2010-03-22 20:38:27 浏览:
    
    从挺进荒原的那天起,他们就用对共和国的忠诚,在这边境地区铸起钢铁般的绿色长城,守护着祖国领土完整和中华民族的尊严,被称为“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
    农十师驻守在原中苏即今天的中哈和中蒙边境一线的团场,全部沿着国境线布防。除了完成剿匪平叛任务,“伊塔”时间发生时,成功为地方保卫地方政权,为地方群众执行“三代”任务外,当年,决策者们将团场放在边境线上呈“一”字形摆开,尤其是摆在争议地区里,意图很明显:一旦发生战事,农十师人将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在这里设置一道肉体的国境线屏障。
    同为土地,但在边界就变得异常特殊起来。沙皇俄国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新疆巴尔喀什湖以东44万平方公里土地后,在1883年再一次张开了贪婪的饕餮之口,将我国境内的喀拉苏河标定为国界。因此,在宽不盈丈的阿拉克别克河与喀拉苏河之间就形成了55.5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这块地方就叫克孜勒乌英克。
      漫长的中苏边境上共有100多块争议区,我方仅控制3块。这些地方曾发生过多次边境事件。“伊塔事件”中,苏军打开铁丝网,打开探照灯。别尔克乌争议地区边境武装冲突,苏军武装直升机越境,还有毛泽东逝世以后边境一线进入非常时期。看似平常的小事,却无时无刻不关系着祖国领土的完整和中华民族的尊严。
    1974年3月14日中午,原苏军一架米- 4型武装直升机,侵入我边境地区领空。新疆军区电令农十师185团火速派民兵赶往飞机降落现场,3名苏联军人缴械投降,直升机被缴获。为防备苏军夺机抢人和进行报复的可能,185团、186团一级战备;全师进入防空袭准备,坚决反击入侵者。中苏双方因直升机事件,造成边境局势紧张,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
    国土永远在农十师人心中。1988年4月23日,当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吞没185团职工辛勤开辟的良田和家园的时候,军垦战士首先想到的是国土。因为任凭界河改道,按国际法惯例大片国土将非我所有,何况这块55.5平方公里的土地本来就是所谓争议地区。全团职工置场毁屋塌于不顾,奋战8昼夜,终于堵住了界河缺口,守住了国土。洪水阻挡成功了,国土守护住了,边境线上的兵团人还担心界河再次发生改道事件,年轻的兵团人在抗洪胜利后,夫妻们双双把家扎在了界河的龙口上,永远守护着祖国的领土。
    灾难可以催垮农十师人的家园,但是却催不垮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勇气。1990年6月14日,当7级以上地震祸及185团,186团两个边境团场时,他们迅速修复好被震坏的边境设施,自己住在用木头撑着的危房里,却把上级送来搭帐篷的帆布用来遮盖抢收回来的粮食。以至原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和原自治区主席铁木尔.达瓦买提来视察灾情时感动地说:“你们守土有功,我们代表全区人民感谢你们。”
    1995年8月2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到农十师考察,看着一望无垠的良田,翠绿整齐的林带,宽阔笔直的大道和生机勃勃的工厂,他感慨万千地说了这样几句话:“兵团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维护边疆的安定团结起到了很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种作用是任何组织无法替代的,这种贡献也是任何组织都无法做到的。”
    边疆的稳定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1997年,根据中哈两国边界协定,185团固守的55.5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再是争议地区,这片土地将永远归我所有。186团与哈方交界处则以新立的67号界碑取直,前后累计有9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我国版图。界河边上种庄稼,国境线上牧牛羊的农十师人,以三代人的青春,集50年之辛劳,终于为中国人民争得了150多平方公里的生存空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农十师人的奉献与牺牲换来的。
    农十师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体现在行动上,更多的是一代又一代,永远把祖国的利益刻在心中。
    185团职工沈桂寿1964年从江苏支边来到185团连队,耕种的土地就在中哈边境的铁丝网边。1979年一天,老沈下地远远看见对方的士兵在升国旗。第二天,沈桂寿步行一整天,来到35公里之外的团部买国旗,跑遍商店也没有。回到家后,老沈找出家中的红布,和老伴一起连夜缝制了一面国旗,然后又在庄稼地边用石头垒起了台基,竖上了桦木旗杆。从此,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国境线那边士兵升旗时,这面略显简陋的国旗同时在老沈的庄稼地旁冉冉升起。
    与185团同在边境一线的,还有186团,183团青河独立营。186团智擒苏修特务的女英雄文秀兰;怒目挥锹赶走境外越境挑衅侵略武装军人的孤胆英雄杨新连;冲锋枪点射越境直升飞机的炮筒子李国;集体缴获入境直升飞机的沙尔梁民兵排等等,都是农十师人保家为国的真实行动。而且,这种精神,被农十师人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
    186团诺亚堡哨所,付华在这里驻守了45年。付华的住所离中哈界河仅50米,父亲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震惊中外的“伊塔”事件发生后进驻吉木乃地区的,并成为哨所第一任哨长。父亲去世后,付华按照老人遗愿把他埋葬在186团边境最前沿,面朝界河,背靠祖国,继续守望着千里边关。 付华接过担子,沿着父辈的足迹,一边放牧一边巡逻,一边种地一边放哨,以其特殊的方式护卫着祖国的边防线。他不但自己守边,还动员妻子一起守边。
    “半碗黄沙半碗风,半个百姓半个兵;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亘古荒原中。”农十师人把祖国利益看得高与一切,他们的精神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