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师北屯市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周年大庆

边陲十师五十年

来源:北屯在线 时间:2010-03-22 20:30:24 浏览: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地处祖国最西北边陲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也迎来了她50岁的生日。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军垦战士们就陆续进驻阿尔泰,开始屯垦戍边伟业。自1959年农十师正式成立50年来,广大干部职工在祖国的西北边关,不穿军装,不拿军饷,却把戍边守土作为己任。50年来,农十师人在广袤的戈壁荒滩上开荒造田,将一片片荒滩变成了绿海桑田,建设的军垦城镇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边陲大地上。农十师人艰苦奋斗,与兵地各族人民团结奋进,携手发展,成为阿勒泰地区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
 
    挺进阿尔泰
 
    约占新疆面积十五分之一的阿尔泰草原,相当于一个浙江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各民族的游牧地,以盛产黄金而称著于世。
    阿勒泰地区西部北部与哈萨克斯坦相交,东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南濒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南以萨吾尔山为分水岭毗邻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筑城屯兵的重地,又是北面进入新疆的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因战乱不断,到建国前,仅有耕地11.9万亩。满目疮痍的阿尔泰,匪患不断,百业待兴。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驻新疆部队和平起义后,由部分起义部队改编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第二十八团,奉命进驻阿尔泰剿匪平叛。随后,其他部队陆续进驻,使当地屯垦戍边力量逐渐壮大。1959年4月5日,上级命令,根据阿勒泰开发建设的需要,在原二十八团的基础上成立农十师。
    震惊中外的“伊塔事件”发生。奉党中央、自治区和兵团命令,农十师火速组建民兵值班部队连夜赶到和布克赛尔县202高地和哈巴河、吉木乃、青河的边境地区布防执勤,组建边防一线团场,形成边境隔离带,保卫地方政权,在当地实行“代耕、代牧、代管”三代任务,确保边境时局稳定。
    自此, 农十师以阿勒泰地理中心北屯为中轴,在东起青河,西与原苏联一水之隔,南抵乌伦古河冲积平原,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草场相连,东西长约430公里,南北宽约330公里的边境地区,开始了以守土卫国、造福各族人民为己任的屯垦戍边任务。
 
    白手建家园
 
    从进驻阿尔泰那天起,农十师人就坚持不与民争利的原则,把大部分团场建在水到头、路到头、电到头、人烟到头的大漠边缘。
    阿勒泰地区平均每年无霜期最长只有180天,最短才74天,气温最低达到零下40摄氏度。这里还是世界上四大蚊蝇区之一,每平方公尺的蚊虫多达1300只。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阻止农十师人改造自然,造福边境各族的信心和决心。
    创业期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开始。农十师人在茫茫戈壁上开荒造田,为国纳粮,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把过去的荒滩秃岭变成“田畴染绿黄沙净,林带成荫引路进”的塞外江南。在兵团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不但满足了本师屯垦戍边的需要,还为整个兵团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援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十师历届党委结合实际,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教训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思,并就如何加快发展,集中群众的智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方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农十师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空前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格外坚实的精神支撑。
    农十师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人,彻底改变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规模。垦区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科技贡献率大幅度提高,通过打造绿色品牌食品,生产的打瓜、食葵、哈密瓜、牛羊肉、冷鲜鱼等,远销内地、沿海甚至出口到国际市场。
    农十师在垦区南部实施大规模生态农业综合开发,使南部农作物播种面积从不足2万亩增加到17万亩;在世界最高纬度植棉区试种棉花成功并达到高产;建成我国唯一一家集北冰洋水系特种鱼类资源研究与开发为一体的“额尔齐斯河流域特种鱼类救护中心”;经过30年培育成功的“阿勒泰肉用细毛羊”填补国内空白。
    阿勒泰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十师将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煤炭、电力、建材、食品加工、油脂生产为龙头的工业企业迅速发展。生产的膨润土系列产品,占领国内70%以上的市场并出口。建成的绿色肉食加工企业成为兵团龙头企业,有效地主导本地农业结构调整。
    随着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农十师依托吉木乃、塔克什肯和红山嘴等口岸,大力发展边贸业,实现了内贸与边贸相结合。
 
    戈壁崛新城
 
    早在农十师成立之前, 军垦战士们就决心在额尔齐斯河畔的戈壁荒滩上建设一座军垦新城。1959年5月初,农十师师部北屯的建设序幕正式拉开,曾经凄凉的多勒布尔津,由此消失在军垦战士们的壮志豪情中。
    建设初期,战士们挤在狭小的帐篷里,挖地窝子、垒土坯房,畅想着北屯的未来。l968年,位于祖国最西北边缘的军垦新城北屯正式诞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版地图上,成为建师10年来党和人民对农十师人屯垦戍边的最高奖赏。1997年,党中央、国务院行文,参照石河子师市合一的管理模式,在北屯设立由兵团农十师自行管理的自治区直辖县级市。从此,农十师人更加激情满怀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近些年来,农十师投入巨资对北屯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市政道路改扩建到东区建设;从供水厂改造到污水处理厂建设;从经济适用房到供热工程;从集纳现代高科技,融合历史、民族和军垦文化的文化广场到多功能灯光运动场;从得仁山立体植物园到南湖景区规划,北屯变得更加秀美、洁净、葱绿。
    在绿化得仁山的过程中,农十师全民动员,先后出动十几万人次参加大会战,在泥岩上凿坑,运土,修建扬水站和喷灌管网,种植了 69个品种 49万株树木,为 1.6万亩荒山披上绿装。目前,北屯城市绿化率达到30%以上,城区达到32%。农十师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创建园林城市先进集体”。
    如今的北屯,已成为一座集发电、毛纺、针织、造纸、印刷、油脂、食品加工、农机修造于一体的新型工业基地,和以交通、物流、商品集散和特色旅游同步发展的军垦新城;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并列与4条国道、省道相交。奎北铁路马上通车,北富铁路开工在即,奎阿高速公路即将上马。农十师通过招商引资,在北屯修建了阿勒泰地区最大的商品交易中心。同时,建成整个阿勒泰地区最先进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兵地各族人民提供了便利与实惠。
    北屯这座兵团人白手起家,用双手亲自建设起来的军垦城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美丽的额尔齐斯河畔。
 
    丹心铸忠诚
 
    割不断的国土情,攻不破的边防城;难不倒的兵团人,摧不垮的军垦魂。从挺进荒原的那天起,农十师就用对共和国的忠诚,在边境地区用血肉之躯铸起一道永恒的边防屏障,守护着祖国领土完整和中华民族的尊严,成为“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
    国土永远在农十师人心中。1988年4月23日,百年不遇的洪水吞没被称为“西北边境第一团”的185团大片良田和家园。按照国际惯例,界河因洪水改道不能复原,自然冲到对方的所有争议土地将全部流失。农十师干部职工生死与共,与驻守在边境一线不顾自己房倒屋塌的185团职工在滔天巨浪中用身体筑成铜墙铁壁,奋战15个昼夜堵住界河缺口,使55.5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始终由我方实际控制。
    几十年来,从“西北边境第一团”的185团到“国门团场”186团,再到183团青河独立营,留下了无数只有兵团人才能书写的故事。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升国旗的职工沈桂寿;智擒苏修特务的女英雄文秀兰;怒目挥锹赶走境外越境挑衅侵略武装军人的孤胆英雄杨新连;冲锋枪点射越境直升飞机的炮筒子李国;集体缴获入境直升飞机的沙尔梁民兵排;遭遇7级以上强烈地震依然守土不撤离的边境职工群众;子乘父业放牧巡逻的诺亚堡哨所的民兵付华;在界河扎根守土的马军武夫妇等等,都是农十师人保家卫国的真实行动。
    边疆的稳定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原中苏边境上共有很多争议区,农十师在这些争议地区屯垦驻守,保卫着祖国领土的完整和中华民族的尊严。1997年,中哈两国确定,185团固守的55.5平方公里争议地区,从此永远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186团与哈方交界处前后累计有9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式确定我国所有。
    界河边上种庄稼,国境线上牧牛羊的农十师人,以三代人的青春,集五十年之辛劳,为中国人民赢得了150多平方公里的生存空间。今天,农十师已经成为凝聚兵团精神,展示兵团形象的窗口。
    为边境安宁,做出贡献的军垦战士们,成为“共和国最伟大的公民”,在祖国的最西北边境,矗立起保家卫国的不朽丰碑。
 
    边关新曙光
 
    新世纪,新机遇,新跨越。农十师在中央、自治区和兵团党委的领导下,在阿勒泰地区的支持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农十师主动与阿勒泰、塔城等周边地区加快兵地融合发展步伐。兵地双方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区域经济圈,实现了从农业到工业,从人才到科技等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北屯工业园区、屯富工业园区等共建项目,已成为兵地融合发展的典范。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团部小城镇建设得到空前发展,职工住房、出行等生产生活环境得到空前改善。
    农十师找准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增强配套能力,加快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进一步放开连队自主经营权,充分调动职工调整种植结构的积极性。打瓜、棉花、哈密瓜、番茄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并建设起与之关联度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高现代乳品加工、绿色肉类加工等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带动全师规模养殖和加工生产向标准化、产业化迈进。
    通过引进外来大型企业,农十师与中科材料集团、与河南义马集团等企业成功合作。加大矿产资源的争取和勘探力度,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后劲。积极鼓励团场发展新型工业,把做大做强农产品产业,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化作为团场增效、职工增收的重要途径。
    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农十师已经成为阿勒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2009年,农十师年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4亿元;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5.2亿元,二产实现增加值4.4亿元,三产实现增加值4.4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团场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6700元。
    壮志犹未酬,豪情待满弓。农十师已经走过50个春夏秋冬。历史的车轮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新的时代赋予农十师屯垦戍边事业新的内涵。面对新的征程,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兵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农十师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富民强师、兴边固边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抢抓‘路市’发展机遇,努力推进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大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及党的建设,实现与兵团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