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师北屯市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对口援建

我以我是185团的一名战士而自豪:格球山农场赴新疆农十师援疆干部王洋心得一偶

来源:北屯在线 时间:2011-11-18 10:10:55 浏览:


    告别连池湖畔,带着领导和家乡人民的重托来到了塞外边疆,西北边境第一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85团。可谓是援疆万里路,胜读千卷书,感慨良多。  
    我受黑龙江农垦总局北安管局党委和农场党委的委派,有幸成为全国援疆队伍里的一员,更有幸成为一八五团的一名战士,一八五团和这里的人们深深感染着我,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我,在我心底激发出一种动力:要用这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同一八五团的人民共同战斗,为一八五团的建设和发展贡献我的绵薄之力,绝不辜负组织和领导的重托和期望。 
    新疆兵团与北大荒本是同根生,垦荒精神源远流长……  
    这里,距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仅隔一条窄窄的阿拉克别克界河。  
    这里,冬季狂风暴雪肆虐,夏季则是蚊虫的天下。  
    这里,生活着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的营地在国防的前沿,在边防哨所的前沿,他们的庄稼种到了铁丝网旁、界河边上。哨所的官兵走了一茬又一茬,而这群人一住就是几十年,被誉为“铁打的营盘永远的兵”、“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这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五团。如果说共和国的屯垦戍边是一部百万军垦战士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的英雄史诗,那么一八五团就是这部史诗中的杰出代表。  
    凡是到过一八五团的人,无不为团场的地理位置而感慨,更为团场三代军垦人无私奉献、屯垦守边、保家卫国的感人事迹而感动。在一八五团你会发现,这里的一切似乎都诠释着“爱国”的内涵,都在闪烁着中华的光芒,每个人的心中都会自然而然的升腾起波澜壮阔的爱国激情。  
    1962年,由外部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策划的“伊塔事件”造成大批边民外逃,边境形势异常紧张,有些政府机关陷入瘫痪。为了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中央军委和自治区党委指示精神组建起了一八五团,驻守在阿尔泰山西南边境的国界线上,西北以阿拉克别克河为界,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团部距离边境线仅1500米,11个农业连队沿阿拉克别克河呈“一”字依次分布,是兵团最西北的边境一线团场,被誉为“西北边境第一团”。  
    建团以来,这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换防、永不转业的特殊团队,以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为重,大力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寓兵于民,不仅担负起巩固边防的重任,还进行垦荒造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努力发展生产。广大军垦战士历经无数艰辛,把亘古荒原变成一片片绿洲,把人烟稀少的苦寒之地变成了欣欣向荣的幸福乐园。正是这支特殊的团队,为了西部边疆的繁荣和稳定,为了祖国的安宁和领土完整,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在环境恶劣的边境地带改造自然、守土保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为共和国母亲奉献一片赤子忠诚。  
    史无前例的抗洪守土壮举——1988年冬春,一八五团降雪达100厘米——150厘米,积雪较正常年份多出20厘米左右,阿拉克别克河上游山区的积雪更厚。当年4月下旬,气温骤然升高,积雪融化,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提前到来。咆哮的洪水似脱缰的野马,每秒以120立方米的流量冲垮我方桑德克龙口堤坝,洪水沿着桑德克干渠长驱南下,首先袭击了九连大部分房屋、畜棚,冲垮了三道防护堤中的两道,接着洪水继续南下,涌入我方境内喀拉苏自然沟,大片的房屋、良田和树木顷刻间被洪水吞没,桥跨路断。九连以南十几个单位2500余人的生活区域被洪水淹没,西南郊成一片汪洋。更加严峻的是,按照国际惯例,如果我方不能让洪水重归故道,喀拉苏自然沟将成为新的国界,也就是说自然沟以西的55.5平方公里的国土将成为邻国的领土。  
    国土将失,家园不保的危险考验着一八五团党委,考验着一八五团的干部职工。  
    4月24日凌晨,一八五团党委紧急动员全团广大干部、职工、学生参与抗洪守土。一八五团的干部职工连同他们的子女舍小家保大家,顾不上被洪水损坏的自家房屋,纷纷奔赴抗洪一线。  
    全团的干部职工采取人扛、肩背、机械作业、爆破作业,经过16个昼夜的奋战,终于堵住大缺口,使界河水重归故道,保住了55.5平方公里的国土。16个日日夜夜,广大干部职工、家属、学生吃住在堤坝,奋战在一线,没有一人离开战斗的岗位,就是离家最近的九连职工也没有一人回过家。至今1988年的抗洪守土照片、工具等仍陈列在一八五团的团史馆中,目的是让人们永远铭记国土在我心中。  
    界河守护人,哨所夫妻兵——“国土在我心,守土寸如金”,是一八五团人始终如一的发展理念。可就这看起来不起眼的55.5平方公里,在一八五团人心中,那是比生命还要重要。  
    戍守在这55.5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远离闹市人群,耐孤独寂寞,就像共和国钢铁边防长城的一块坚强基石,用理想和信念铸就出普通人的高尚,彰显着平凡中的伟大……  
    说起这个哨所的建立,那是1988年那场史无前例的洪水发生后,一八五团决定在桑德克龙口设立一个民兵哨所,任务就是守水、巡边、护林,经过筛选,责任心较强的水利林业站职工马军武被选中。成为哨所的一名“哨兵”。没想到这一守就是23年,23年如一日,他们每天一大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升国旗,然后沿界河边走上一大圈,观察河水、检查河堤、巡视林木、紧固铁丝网,然后回到哨所生火做饭,再外出放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每年春季是马军武夫妇最紧张、忙碌的时候,这里冬季受高山气候和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降雪量平均在80厘米以上,每年春季都要爆发洪水;从天气转暖,冰雪消融,两人就排好值班表,轮流巡视界河汛情,整整两个多月是他们两口最警惕的时候,他们比巡逻的边防官兵还要忙,每次出现险情,因为他们的报告都被及时遏制了。民兵哨所同时也成了边防、武警部队的一个“编外哨所”。  
    如今,这个祖国西北边陲的民兵哨所,感动、吸引着众多观光客。马军武守边护土的先进事迹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这些年来,他多次受到表彰奖励,2006、2007年被评为农十师“优秀民兵”,2007年被农十师授予“十师骄傲”年度人物,2008年获兵团“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称号,2009年获“兵团劳动模范”、“农十师劳动模范”称号。201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1年他又荣获“新中国屯垦戍边100位感动兵团人物”、“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20多年的风风雨雨,改变的是马军武夫妇的容颜,不变的是他们的誓言无声、守土如金、甘于奉献、戍边卫国的赤胆忠心。  
    32号界碑巍然屹立,而马军武夫妇就像中哈国境一线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伴随着湍流不息的阿拉克别克界河,默默无闻、耿耿忠心地戍守着这片神圣的国土……  
    像这样的事迹在一八五团不胜枚举,像马军武夫妇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着屯垦戍边的英雄史诗。 
    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变,面临着各种挑战和考验。从人才成长的规律中,我坚信环境锻炼人、改变人,也塑造人、提升人,四种能力不可或缺。一是陌生环境需要感情上真诚的投入,交流上主动深入,关系上积极融入,提高沟通力;二是复杂环境需要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提高应变力;三是特定环境须慎言慎行、慎独慎微,学会享受寂寞,提高免疫力;四是艰苦环境须“万里冰霜铸风骨,从此黄连不觉苦”,提高忍耐力。这“四力”是成功软实力也是核心竞争力。  
    援疆是使命、任务,也是历练、磨砺,可谓内外兼修。因此说援疆是一种修行,是一个茁壮心力、澄明心境的历程,也是一个提升精神区位,构筑精神高地的机会。  
    修行过程有苦有乐。客观的讲,漫长的两地分居中不可避免地有家庭不能尽职尽力尽孝之抱怨、缺朋少友之落寞、人文观念差异之疲惫、工作起色艰难之焦虑。这些从表面看是苦,但乐观的想,这些也为我在困顿之中毅然前行,积极进取提供了机会,应乐在其中。  
    苦是一种感觉、一种体味、一种心情,而快乐则是一种习惯、一种追求。做到快乐永驻要学会“四乐”。一是知足常乐。知足与否关键在于找准参照坐标,惜福是知足之源,感恩是快乐之本。二是自得其乐。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我两忘,真正做到自得其乐要保持心灵的不断净化。心理上要平衡不攀比,心境上要平静不烦躁,心态上要平和不计较。三是以苦为乐。“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们是援助而来,付出乃是天职,奉献理所应当,只问耕耘,莫图回报。把边疆当故乡、视人民如亲人,就会思其所忧、干其所盼、助其所愿、自会乐其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