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师北屯市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对口援建

真情援疆感受变化

来源:北屯在线 时间:2012-10-16 18:04:12 浏览:
 
    编者的话:援疆干部放弃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大好时光,只身来疆,一心就是为了心中的信念和肩上的责任。他们的到来,为187团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让职工们切身感受到他们带来的先进理念所发挥的作用。他们与职工同甘共苦,共同努力,携手共建丰庆镇。本版在此记录这些援疆干部在援疆的日子里的生活、工作和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援疆工作,让更多的人感受援疆带来的巨变。
    陈宝成
    带着任务来援疆
    2011年9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管理局宝山农场常务副场长带着任务来到187团,走上了为期一年半挂职副团长的援疆之路。
    到任前,一直牢记红兴隆管理局组织部、援疆办欢送援疆干部时对援疆干部的殷切希望与要求:作为援疆干部,能为受援地做些什么?作为援疆干部,向受援地学些什么?
    陈宝成肩负着使命来到187团。初到团场,了解到团场种植作物单一,倒茬作物少,导致土壤肥力不足,农作物品质不好,急需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他下连队调研,与农业技术人员交流,认为根据187团的气候、土壤条件,种植高产玉米可行性很强,前景一定很广阔。他所在的红兴隆管理局有着丰富的高产玉米种植经验与技术,他积极与红兴隆管理局科研人员联系。在两地党委的努力下,很快促成了龙江玉米专家来团场援建高产玉米合作攻关项目,将于2013年3月启动。这个项目的启动,不仅会改良土壤,而且高产玉米会让职工增加收入。
    陈宝成来到187团后,了解到这里是个干旱少雨的团场,节水灌溉技术使用所产生的高效让他很兴奋。他虚心向受援地干部、职工请教节水灌溉技术,并把在团场的实地考察写成调研报告,向红兴隆管理局进行汇报。6月,红兴隆管理局农业、水利等多部门来到187团实地考察大田高效节水滴灌作业情况。在他的力促下,有着100万亩耕地的852农场与187团达成在852农场合作生产滴灌带的初步意向,187团滴灌带生产技术人员已于9月赴852农场进行厂房规划设计。
    时间过得飞快,陈宝成说,他的任务完成的还不够好,计划在接下来的半年援疆时间里,把红兴隆管理局更多的先进农业生产经验带给187团,把187团好的管理经验带回去,让红兴隆管理局与187团形成一个互学、互帮的长效机制。他说,只有建立两地合作交流长效机制,这样才算完成了他的援疆任务。 (王云鹏)
    孙玉国
    如果需要,我还会选择来这里
    在187团援疆干部们即将离开的日子里,记者采访了在187团医院工作的援疆医生孙玉国,孙玉国很郑重地告诉我:“如果需要,我还会选择来这里。”
    去年10月,黑龙江省红兴隆中心医院康复科主任孙玉国来到187团医院,开始了他一年的援疆路。一年以来,他为解决基层职工群众看病难、改善团场医疗环境尽心尽力。同时为该医院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极大地提高了医院诊疗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帮助医院解决了一些以前无法解决的诊疗问题,填补了医院诊疗、治疗方面的空白。
    在谈到初来这里的感觉时,他说:“刚来的时候觉得这地方太荒凉,心里有些后悔,觉得很难适应这儿。”
    打退堂鼓的想法在脑海中一闪而过,随着工作的投入,他觉得这里很需要他。在临床实践中,他发现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很不足,为了培养一支经验丰富的医疗队伍,他每周四、周五,对医护人员从全科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上进行培训,医护人员受益匪浅。该院医疗康复科主任周能文说:“孙医生来这后,我们通过他的实际操作与现场指导,学到了很多知识。孙医生敬业的工作态度、先进的诊疗理念,让我们更加敬重他。”
    同事在工作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关心,让孙医生树立了更强的信心。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技能援助为突破口,制定了一对一帮扶计划,提升了医护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援疆是个神圣的使命,而援疆者所承受的压力却是我们没法想象的。他申请来疆时,老父母的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想法让他很犹豫,而爱人与孩子的支持,让他坚定了来疆的信念。他说:“我爱人与孩子非常支持我,尤其是孩子,最支持我,所以在这儿待得很安心。”“最对不起的是父母,父母年龄都大了,身体都不好,却让他们为我担心。有的时候母亲会半夜打电话过来,说是新疆地震了,问我有没有事,总觉得对父母的愧疚最多。”
    “人这一辈子总有一些人和事,难以忘怀。”孙医生说。在这儿的一年里,让他感受到这里人的热情,在这儿坚守的执著。要走了,他总觉得很舍不得。他说:“祝愿这里的各项事业顺利发展,所有的同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李彩霞)
    张国军
    援疆让我成长
    “是兵团人的精神激励着我、感动着我做了一点平凡的事。”戴着一副近视眼镜,浑身透着儒雅书生气的张国军谦虚地说。
    去年10月,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管理局援疆干部张国军肩负援疆的责任与使命,怀揣着对新疆辽阔壮美的神秘梦想和干事创业的激情来到187团,经历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成长过程。
    从想象中的新疆地域辽阔、风景独特、资源丰富到身临其境感受气候干燥、耕层土壤薄、含沙石量大,年降雨量在100毫米左右,蒸发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恶劣条件,张国军没有丝毫动摇,在他那副近视眼镜的后面,是一道迎难不畏难、迎难勇克难的坚毅目光。
    张国军对一年只耕种一次的大田作业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从播种、育苗、病虫害防治、施肥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他不漏过任何一个环节,不断地探索、学习,每一次农业生产检查他都亲自参加。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张国军始终把自己当作187团的一员,积极投入到团场的现代化农业建设中,参与春播、田管、‘三秋’等农事工作,把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农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贯穿到农事的各个环节中,并落实到实处,为我们团的农业生产做了积极的贡献。”团农业科副科长张新明告诉笔者。
    每一名援疆干部的身后,都有组织的倾力支持和亲情的无私奉献,这一切成为援疆干部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
    张国军一直认为自己的女儿娇惯任性,不懂事。一次考试,女儿拿了双百的成绩,不是兴高采烈的,而是哭着对妈妈说:“我想爸爸了,这是我给爸爸最好的礼物。”当妻子把女儿的话告诉他时,他强忍泪水,心中喜忧参半,高兴的是此次援疆之行女儿在龙江懂事了、成长了,自己在新疆锻炼成熟了,心中愧疚的是没能像其他父亲一样看着孩子成长。
    张国军的援疆工作得到了妻子、女儿的大力支持。妻子除了要工作外,教育孩子、照顾双方老人的重任都落在了她单薄的肩膀上。母女俩更加勤奋工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以事业为重的丈夫、让敬爱的父亲没有后顾之忧,安心援疆。
    援疆——相隔千里的两地人民凝聚成了一家人。
    说起187团,张国军说:“内心深处一直澎湃着一种最深沉的感动,特别想写一篇感恩的文章,记录下与187团干部职工结下的深厚情谊,记录下187团领导给予的关爱和同事对我工作的支持,记录下感天动地的兵团精神在我内心世界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付丽英 刘振华 代秋芳)
    摘自《新疆北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