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师北屯市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科学发展

千溪万流汇成海——兵团十师一八四团职工多元化增收创收情况综述

来源:北屯在线 时间:2013-09-29 11:45:51 浏览:

   
    金秋八月,大地弥金,笔者从184团召开的“促进职工多元化增收创收现场推进会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会”上获悉:该团又有6名职工获师市级多元增收创收“示范户”称号,一个连队和一个专业合作社分别获师市级多元增收创收“示范连队”和“专业示范合作组织”称号。另有三名职工获兵团级多元增创收“百佳示范户”称号。一个合作社获兵团职工自主创业“示范项目“称号。在今年上半年养殖市场受到外界“禽流感”疫情冲击的情况下,该团仍实现职均增收1.5万元,全团增收总额达830余万元。  
    184团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北边缘,属不靠山、不靠水、不靠市的“三不靠”地区,距最近的城市克拉玛依也有180公里的距离。过去由于地势偏僻,消息闭塞,交通不便,结构单一,“农工种地,牧工放羊,上班只为死工资”一直是这个团的真实写照。可如今,同样是这片天,同样是这片地,为什么会涌现出如此多的增收创收之“星”?又为什么会得到如此丰厚的增收效益呢?这与该团党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忠实践行群众路线,抢抓机遇努力为职工拓宽增收路、搭建创收平台有着直接关系。  
    农工搭起大棚圈,主业副业有钱赚。  
    184团一连是一个地少人多的连队,全连人均耕地不足30亩,其中有几户职工因为没有土地可种,仅靠经营5亩果园来维持生计和保留职工身份。过去,该连有句通话:“仅靠巴掌大块地,就是种金子也难脱贫。”兵团党委提出“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努力实现职工收入多元化”要求后,团党委首先将一连纳入重点“治贫”单位。通过广征民意,层层动员,决定抓住该连与和丰县夏孜盖乡相邻这一地缘优势,在该连发展养猪业,在师团政策的扶持下,由职工党员陈少华牵头,与24户职工在连里兴建了万头生猪养殖基地。这24户职工,在管理好大田的同时,均靠养猪发了财。去年,职工石钟灵在大田里种植辣椒和棉花,大田收入7万多元,加上养猪的收入,总共达到20多万元。因为走上了种养结合之路,使一连这个当初全团最穷的连队终于告别了“穷”字,并为全团职工多元增收做出了表率,其他连队职工也纷纷效仿。八连职工景天龙,过去是有名的贫困户,在种地上连亏了三年。从2010年起,他在师纪委和团连干部的“双重”挂钩帮扶下,利用连里闲置的蔬菜大棚,改建养鸡场,很快发展到年出栏肉鸡5万羽的规模,因为有鸡粪改良土壤,他的大田产量也上去了。去年,他不但大田纯收入达到10万元,而且养鸡又增加了近20万元纯收入,成了连里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像这样既种大田本业,又用棚圈创收的职工家庭,目前在184团已较普遍。据十师设施办一份报表显示,184团现有各类棚圈380多座。每座棚圈最低收入每年按1万元计算,也给该团职工带来了至少380万元的“额外效益”。  
    企业职工齐参股 “鼓”起职工钱袋子  
    在184团连队集中养殖区内,有一家占地面积18000的养殖场。这就是184团轧花厂副厂长张世杰创办的“信杰牛羊养殖合作社”。  
    张世杰虽然是一位拿固定工资的在职干部,却又是一个对牛羊养殖比较偏爱的人,无论是在未聘干之前还是当了干部之后,他始终没有放弃家庭养殖。2007年,团里出台《关于支持在职干部带头自主创业若干意见》的政策后,他见厂里许多职工想创收没途径,想创业又缺少资金。于是便产生了以自己的家庭养殖场为主体,吸收本厂职工入股,走共同创收之路的想法。在团里的支持下,他2012年将原来的养殖场搬到了五连集中养殖区,让12名既没资金夏季又没活干的职工到养殖场打工,并将新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承包给他们干。以此来增加本厂职工的收入,仅一个夏天,这12名轧花厂工人在张世杰的养殖场里就人均创收2万元,另有6名参股的工人年均分红5万多元。  
    像张世杰这样以“自主创业,能人牵头,带动一大片”实现职工创收增收的做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厂矿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创收增收的难题,是184团近年在努力促进职工多元化增收的一个重要举措。  
    184团在《经营管理办法》和《促进职工多元化增收创收实施办法》都明文提出:团鼓励职工以资金、农机或其他家庭财产入股等方式,参与公私企业进行分红,扶持能干事想干事的职工、居民和在职干部进行自主创业。在这种氛围下,掀起了自主创业高潮,解决了不少居民就业难、创收难的问题。仅近三年,通过这些自办企业或团办企业,共解决了980多名居民就业的问题。这些自办企业或经济实体在发展中又给一些居民入股提供了便利。如:退伍军人刘显彪在团里扶持下创办了家具店,自己挣了钱后,又与另外几名退伍军人合股办起了装饰装潢店,人均年分红利20万元;原机关基建科干部王凤伟2010年在团扶持下建起了佳宁修车厂,后又发展为佳宁汽修有限公司。不但方便了团内农机家用汽车的维修,还解决了30多名上过技校或一技之长的待业青年就业。据不完全统计,从2006年至2013年的七年时间内,184团进行自主创业的私营经济实体达68家,向社会提供固定岗位200余个。到这些私营企业或经济实体进行打工创收的人数每年都在8000名以上,其中最大的一家私营企业——八连康隆水土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每年接纳打工人员都在250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为本团居民或富余劳动力。  
    结构调整,为职工“调”出一条增收路   
    184团是从荒漠区开发出来的团场,由于冬季高寒、夏季高温,纬度偏高,许多作物都不太适宜在此生长,加之干旱少雨,水源奇缺,建团三十多年仍只有1万多亩规模。现有的近20万亩耕地,绝大部分都是近几年才开发出来的新荒地。这些新开发出来的耕地含沙量大、土质贫瘠,要想获得稳产高产比较困难。前些年,不少职工成本投进去了,却收不回来,种地老是亏损。为从根本上解决职工增收难的问题,该团结合农业现代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提出了“以科学技术代替劳动密集型,以结构调整提高产出效益,以延长产业链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的发展思路。一是通过大量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精准作业技术、机械采收技术,使种植业达到浇水论滴、播种论粒、施肥论克,既省劳力又降成本的现代农业要求,提高了职工的经济效益。据农科部门统计,仅这三项技术的使用,每亩就为农工节省开支300元左右;二是引进新型产品,通过结构调整,提升农田的产出效益,淘汰一些产量低、产值低的农作物。在确立以棉花为主打产品的同时,相继与隆平高科,南京神州种业等科研部门合作,在团内建起了面积约10万亩的高纬度植棉基地,面积约2万亩的人工甘草种植基地,面积约4万亩的色素辣椒种植基地和面积约2万亩的制种玉米基地,今年又引进了钙果、花生等新型作物进行种植,使亩产值由调整前的1000元左右,提高到现在的3000元左右,同时给职工拓宽了增收空间,亩利润上千元的条田,目前在184团较为普遍。八连职工贾春斌利用退耕地套种枸杞和打瓜,亩增效益2000多元;八连有一块200多亩的含沙量较高的土地,一直种植棉花和打瓜,但连年亏损。职工张红彦承包后,在连队的建议下利用团场结构调整政策,今年进行花生试种,结果亩产达450公斤,预计赢利10多万元。职工们说:“结构调整把亏损地调成了赢钱地,这样的调整方法我们打心眼里佩服。”十师一名农科所专家深有感触地说:“184团农业总产值由过去的几千元增长到现在的两个多亿,从某种意义上说,与该团调整对路的经济作物有着直接关系。”    
    见缝插针  戈壁、林带也生“金”  
    184团辖区规划面积共有687平方公里,约合土地面积108万亩,其中拥有宜农地58万亩,由于受水的制约,实际种植面积现约20万亩,其余均为戈壁荒滩或次生林带。如何让职工利用这数十万亩的戈壁荒滩或林带在促进多元化增收中发挥作用,是该团党委班子和各单位支部一直关注的问题。  
    2012年,团党委提出了“向荒滩林带找钱”的思路。先是引导职工利用地边地头的林带发展养殖业,很快得到职工们响应。六连职工陈乐贵、杨建民在自己承包地边的林带里,以拦网养殖方式每年夏秋两季出栏散养鸡5000只以上,额外创收2万多元。这些做法通过团媒体宣传后,许多农户纷纷效仿。每到夏天,184团到处都呈现“围着地头鸡鸭鹅、种着地上经济物”的景观。  
    2012年,184团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新疆绿丰生态发展公司率先在南戈壁上发展特禽养殖,打出了“大漠珍珠鸡”品牌。戈壁滩上通风好,利用原始的生态环境打造出的散养珍珠鸡系绿色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目前已发展到年出栏珍珠鸡3万羽、年产珍珠鸡蛋上百吨的规模。据统计,像这样利用林带、戈壁进行增收创收的农户或企业目前以达到上百家,仅发展养殖的农户户均增收就达5万元。可谓是真正在空闲地上找到了“生财之道”。  
    文化创收 “创”出一片好光景  
    我国民间有句俗语:“有智吃智,无智吃力。”意思是说人在世上,各有各的特长。184团在促进职工增收创收工作中,把这句话的意思拓展到了极致,那就是让每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都能有机会创收。走在184团团部的大街小巷,你会看到“装裱”“根雕”“石艺加工”“十字绣”之类的招牌在逐年增加,既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又能体味到居民进行多元化创收的激情。这与184团认真落实中央“让文化艺术向经济建设方面转变”要求,鼓励居民进行文化创收有着直接关系。提到“文化创收”不能不把184团的文化资源和构成先作介绍。184团具有较丰富的彩玉根雕资源和潜力巨大的旅游文化发展潜力。自2006年该团提出“旅游亮团,文化铸团,努力实现职工收入多元化”的发展思路以来,该团相继培育了“千年胡杨林”“十里银沙滩”“七彩玛瑙滩”“万亩生态园”等自然景点,并投入巨额资金,建起了“奇石根雕文化城”“军垦艺术生活体验基地”“学校文化作品展厅”和“八连会战纪念碑”等融观光、教育、娱乐、创收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产地。依托这些景点引导职工进行文化创收。如:在十里银沙滩推出“野鱼佳宴”,在“万亩生态园”开设农家乐餐厅,在各连队组织职工刺十字绣,在“奇石根雕城”开设奇石销售市场等。与此同时,该团还充分利用文联下属的书画协会、奇石根雕协会、戏曲协会、威风锣鼓队等民间文艺组织,以举办书画展、奇石根雕作品推介会、参加各类大型庆典文艺表演活动等形式进行创收。其中去冬今春一连“凌河演出队”利用农闲,参加周边县(市)各类文体活动表演,一场就创收3000元;2012年八连一位职工仅靠制作根雕当年就创收六万多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184团以奇石加工销售,字画装裱,十字绣装裱等方式进行家庭创收的居民就达30余户,既增加了收入,又成为团场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