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师北屯市欢迎您!

一八五团概况

发布:黄秋平 时间:2017-03-31 16:55:30 浏览:

【概况】 2015年,一八五团土地总面积90 795公顷。其中,播种面积3 800公顷。下辖行政企事业单位16个。其中:国有经营性公司4个(西之北农业公司、西之北旅游公司、西之北物业公司、西之北国资公司),4个中心(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经济核算服务中心、生态环境建设服务中心、文体广电服务中心),克孜勒乌英克社区、民兵连、学校、医院、机关、幼儿园,疾控中心、第四分局(食品、药品安全和卫生监督第四分局)。现有总人口3 126人,其中,年末从业人员1 439人;职工1 181人(其中男职工662人,女职工519人。)退休人员1 006人。


【地理位置】

一八五团位于哈巴河县行政辖区内。地理坐标东经85°31′44″~85°56′21″,北纬47°57′58″~48°26′02″。东以别列孜克河为界,与哈巴河县萨尔布拉克乡为邻;西至中哈界河阿拉克别克河,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南至额尔齐斯河以南与吉木乃县接壤;北至阿黑吐别克沙山以北叶西盖中哈国界线。东西宽16.2千米,由别列则克河和阿拉克别克河相夹,南北长约52.6千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总面积907.953平方公里。境内有55.5平方千米国土是中国和前苏联边境争议地区中唯一由中国实际控制的地区,1997年正式归划为中国版图。团部所在地克孜勒乌英克镇(哈萨克族语为“红柳”)距离第十师师部北屯公路里程230千米,距哈巴河县75千米,是兵团最西北的边境团场,被誉为“西北边境第一团”。


【建制沿革】

1962年4月伊犁塔城地区发生边民外逃事件后,农十师奉命调集原二十八团(现一八一团)值班民兵二连共102人进驻哈巴河县的克孜勒乌英克地区执行值勤任务。8月21日,自治区党委“1019”号文件《关于建设边境农场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指示“哈巴河县的跃进公社全部划归兵团”。在8~9月间,在跃进公社地区建立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哈巴河农场,隶属于农十师

1967年7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兵团农牧业团场统章番号,原哈巴河农场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十师一八五团,隶属农十师

1975年5月,兵团农十师体制改变,建制撤销,一八五团归属阿勒泰地区农垦局领导。

1976年12月18日,阿勒泰地委行文,改变原农十师部分团场隶属关系,一八五团归属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领导,改称:国营哈巴河农场。

1978年9月,兵团所属农牧团场划归农垦部门统一领导,国营哈巴河农场划归阿勒泰地区农垦局领导。

1982年4月,农十师建制恢复,国营哈巴河农场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师一八五团建制,隶属农十师

2013年1月17日,十师办公室转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办公厅《关于各农业建设师更名的通知》(新兵办发[2012]181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至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师一八六团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六团。


【城镇建设】 2015年,一八五团突出规划引领,坚持功能完善和要素聚集,城镇绿化率达61%。深入开展“城镇建设提升年”活动,坚持“生态·慢城”、景镇合一的旅游城镇理念,保留质朴的田园风光,城镇老旧平房和连队民居民宿改造体现舒适宜居。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50户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善小区道路1 100平米。加大危旧住房改造力度,拆迁各类危旧住房及棚圈6 573平方米。团部城镇拆迁任务已全部结束。持之以恒抓好“三沿”“四清”环境整治,绿水青山、生态宜居环境成效明显。


【社会事业】 2015年,一八五团全年用于民生建设投资1.1亿元。完善低保保障机制,帮扶弱势群体,坚持“创业带动就业”的原则,新增就业人员172人,为25人申请小额担保贷款170万元,开展职工专业技能培训405 人次。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和农牧工养老保险扩面收缴工作,达到“应保、尽保”,确保就业和参保范围外延扩大。


【文化】 2015年,一八五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卫士精神,以马军武、李青春为代表的各行业先进典型、模范人物不断涌现,形成榜样力量引领社会风尚,团场主流价值不断彰显。丰富文化载体,陆续开展“兵地情 共筑中国梦”“中国海派吴门继承人传统山水画展”等活动,举办职工文化广场演出6场,圆满完成“师市百日文化广场”参演活动,在师市首届职工龙舟比赛上荣获第一名。对部分连队活动室进行修缮,丰富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具有边境特色的“戍边文化、传统文化、旅游文化、群众文化”同步推进。开通3个微信平台,旅游公司建立“边境风景线·传奇一八五”网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全年外宣共刊稿1 906篇,其中有6篇稿件刊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开展“送电影下连队”活动,全年流动放映数字电影120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