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师北屯市欢迎您!

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发展调查

发布时间:2017-06-29 10:57:20    信息来源:第十师北屯市     编辑:统计局    浏览:

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和富民工程,对于促进团场职工增收、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和美好乡村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2016年兵团十师一八五团白沙湖景区成功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兵团十师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实现乡村旅游效益最大化,积极探索以文化创意为引领的旅游发展道路至关重要、也势在必行。

一、 兵团十师边境团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八五团地处中哈边境一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羊牛”就是一八五团人真实的生活写照。建团55年来一代代军垦人在荒漠戈壁的艰苦环境中屯垦戍边、建设家园,坚守了半个多世纪。随着一八五团边境游的不断升温和纵深发展,团场剩余劳动力就地得到有效转移,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800余人,景区商户近70余家,农家乐30余家,2016年共计接待游客13余万人次,旅游收入350余万元。旅游在拉动团场经济社会发展和职工多元增收的同时,还为这个边境一线团场集聚了人气,增添了活力,也成为内地人了解兵团、了解兵团人和兵团屯垦戍边历史文化的窗口。

2017年,一八五团正借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屯垦戍边红色旅游资源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团场确立了旅游强团的发展思路,依托生态、资源、地缘、人文“四大优势”,确立以三产为主导、一产为支撑、带动发展二产的“312”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确定旅游服务业主导支柱产业地位,发挥第三产业优势,完成了一连红色教育、三连田园风光、二连观光农业、十连哈萨克民族风情的旅游转型,各连队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为游而建,为游而种,为游而养,连队40%的职工通过土地流转,特色养殖、特色种植、特色加工、特色经营,逐渐从传统农业开始向旅游产业经营转型。投资2亿余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改造,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给游客提供了更全面的服务,游客的数量与日俱增。

一八五团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西北边境第一连”、团史馆、地窝子、西北之北、眼睛山、夫妻哨等一八五团红色历史人文景观和 “沙漠圣泉白沙湖、 “天籁之音”鸣沙山、“天然氧吧白桦林”等具有西北独特地域风情的自然景点,让所有游客们满怀好奇之心参观着这些浓缩了兵团三代人心血与汗水的历史人文景观和独具西北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体验边境线巡逻执勤和升国旗的庄严与神圣,感受祖国的伟大与辽阔,使广大游客在领略边陲美景的同时,陶醉在浓郁的屯垦戍边历史文化当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对兵团人、兵团精神和屯垦戍边历史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二、 兵团十师边境团场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兵团十师边境团场乡村旅游通过几年的开发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短缺,缺乏科学管理。兵团十师边境团场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较少,农家旅店、餐馆设备简陋,缺乏专门的培训和卫生监管,存在安全隐患。此外,从业人员多以当地的团场职工为主,在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缺乏科学的规划,缺少专业技术培训,服务意识淡薄等。

(二)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创新能力。兵团十师边境团场乡村旅游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但在旅游产品中以农家乐、农产品特产等主要形式,产品设计上缺乏创新意识,跟风模仿较多,体验性较差,无法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

(三)文化品位低,缺少特色。主要原因在于对乡村旅游文化研究的热情不高、深度不够。诸多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乡村风貌在旅游开发中被破坏,使兵团十师边境团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不足,不能达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的目的。

(四)管理体制不健全。乡村旅游作为近些年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政府产业监管和服务工作相对滞后,这项管理工作涉及政府的多个部门,需要政府牵头协调实施有效管理。

三、 充分认识发展文化创意在边境团场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升边境团场乡村旅游特色。紧紧把握市场需求,依托文化创意来激发旅游热情,结合本地实际和特点,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区域间乡村旅游资源的衔接和互补,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边境旅游小镇、特色村落、特色乡村酒店,弥补市场自发调节的盲目性,避免同类无序竞争。

(二)提高产业综合管理的水平。依据边境团场乡村旅游特点制定标准,规范管理。把当地实际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一套便于操作的“旅游管理办法”,用来指导、规范和帮助农家乐和民宿经营者。加强对游客权益保护,规范文明友好待客行为,以确保乡村旅游市场的规范和有序。

(三)提高挖掘特色资源的水平。依托本地丰富的边境团场乡村旅游资源,充分结合区域的红色、绿色文化及特色农业、美好乡村建设等,策划推出更多具有浓郁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丰富、趣味性参与性强的精品旅游产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特色文化创意有利于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四、 促进边境团场乡村旅游振兴的重要途径

(一)产业依托,推动团场团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模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根源在于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旅游亟需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构建一套产业体系,即农业围绕旅游提升,工业支撑旅游做强,文化服务旅游创意,三产联动融合发展,实现多种收益。产业的起步和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一点一滴的做,但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初一定要有这种产业意识。以一八五团白沙湖旅游景区为例,边境团场旅游规划提出了全新的“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本、旅游创收”的发展思路。实现目标要突出做好几点工作。一是要做强畜牧产业,构建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自循环系统,形成一年四季性的产业收入,有效解决旅游淡旺季问题;二是要嫁接文化创意元素,发展现代文创产业,做好边境旅游特色,以文化创意提质升级,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更加突出彰显在兵团边境团场,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厚重历史,根植于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伟大实践,打造兵团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以边境团场草原多,少数民族多的特色,打造草原游牧文化主题的手工艺品、动漫影视、演艺和文学等,形成边境团场特色的文创品牌;三是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品牌,扩大文化消费。不断适应当前乡村旅游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不断创新团场旅游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边境旅游红色基地等原创性作品的创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开发与文化结合的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二)提升经营品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政府引导,激发兵团团场职工的参与热情。在发展之初,政府要通过一系列举措,激发团场职工主人翁意识,提高团场职工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认知与认可,组织集体考察学习、培训交流,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设计中。在具体乡村旅游开发运营过程中,政府既要通过引导成立合作社、主导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引导、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又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将更多的创新理念引入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更要让团场职工能充分地参与其中,成为利益共同体,拥有更多地获得感和认同感。

二是强化团场职工主体,保障团场职工可持续利益。团场职工是乡村旅游发展真正的主人和主体,通过乡村旅游扶贫,吸引外出务工职工返乡就业创业,团场职工要通过入股合作社等方式参与到旅游发展经营中,在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定位和主导产业定位下明确自身发展优势,通过自身产业提升、房屋改造、专业特长等,参与推出个性化特色产品,以获得持续性的资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劳动性收入。

三是重视企业参与,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企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中坚力量,不管是团场职工合作社为主体的旅游经营者,还是政府在政策、奖励资金以及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引导扶持,都受限于职能、资金等方面压力,需要借助企业力量进行投资开发,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实现乡村旅游的纵深发展。

(三)推进资源整合,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要按照“优化布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合”的原则,积极推进实施,加大对边境团场乡村旅游开发力度;二要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围绕文化品牌度假游这一主体特征,精心培育湿地生态游、历史文化红色游、农家风情游、知青返乡游等多游并举的特色旅游产品;三要加快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加大对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旅游食品等地方特色产品的开发力度,以丰富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者的人均消费水平,提升旅游经济的整体效益;四要增加现代农牧业、特色娱乐业、边陲生态城镇以及果蔬采摘园等趣味项目。五是将团场现有资源油菜花和向日葵资源、水上资源及边境风光资源整合起来,既扩大景区规模,又丰富景区内容,形成旅游资源叠加效果,发挥旅游资源效益和最大化影响力。

边境团场乡村旅游突出文化性创意性原则,让游客体验到乡村文化的无穷魅力,通过创意思维,艺术性地改造乡村自然生态资源、生活方式以及部分农产品,实现乡村旅游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开发和整合旅游文化产品,不仅有利于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同时对于文化永续传承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hac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