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师北屯市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援疆信息

把科技星火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

发布时间:2019-01-02 17:12:17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赵存存    浏览:

兵团日报记者 陈洋 通讯员 李梦娜 

这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工作队,队员们来自8个不同的工作领域,但协调有序、配合默契;

这是一个迎难而上的担当团队,虽然工作环境比较艰苦,但队员们勇于担当、任劳任怨;

这是一个忠于事业的奉献团队,队员们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十师北屯市,无私而又专注地把科技星火撒播在十师北屯市的沃土上。

这就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援疆工作队。

冒着严寒,2018年12月16日,来自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的援疆干部刘畅来到一八七团一连职工刘振亚的大棚内,为他示范讲解如何修剪桃树。刘畅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援疆工作队队员之一。自2018年8月以来,刘畅和科技援疆工作队其他队员一起,整日忙碌在十师北屯市的果园里、田间地头、大棚中,他们带来了种子、技术、科研成果……在西北边陲植根沃土、挥洒青春。

2018年8月31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结合十师农业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援疆人才结构,采取“1+7”人员轮换模式,选派植物组培、土壤肥料、检测分析、植物保护、设施园艺、果树栽培、园区建设等方面的专家赴十师北屯市开展援疆工作。

刘畅对果树栽培和品种选育有着丰富的经验,他的父亲是黑龙江省果树栽培专家,受父亲的影响,刘畅也爱上了这份职业,之所以选择援疆,是父亲给了他莫大的支持。

到达十师北屯市不久,刘畅就开始着手了解当地的苹果产业。到一八七团、一八四团、一八一团等团场考察后,刘畅发现,十师多个团场虽然有多年的苹果树种植历史,但许多果园仍然采用匍匐栽培的模式,果树修剪困难,光照不充分,机械化水平低,费时费工,同时品种单一,产量和效益较低。刘畅将十师果树种植情况和父亲进行了沟通。为了支持儿子的援疆事业,他的父亲不远千里从黑龙江省来到十师北屯市,和刘畅一起培育适合十师的苹果品种,发展直立果树栽培模式。经过父子俩的努力,2019年,这一栽培模式将在全师进行推广。

1981年出生的吴宏达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援疆工作队队长,也是一名二次援疆的干部人才。2017年2月,吴宏达告别妻儿来到十师北屯市,在十师畜牧兽医站开始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他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与该师市技术人员一道进企业、下基层、访农户,对十师8个团场和周边县乡的畜牧业情况进行了深入走访调研,同时结合团场实际和养殖户需求,举办多场专题讲座,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吴宏达利用秸秆发酵技术制作牲畜饲料,提高秸秆的蛋白质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他和同事一起编写的《关于兵团十师主要粗饲料及农副产品高效利用的建议》将在全师范围内推广。2018年7月,本该结束援疆工作的吴宏达义无反顾地申请再次援疆,在十师继续完成他的援疆事业。

“感谢邱老师和马老师,如果不是两位援疆老师的到来,我们不可能那么快掌握马铃薯的茎尖脱毒技术,现在不用外出学习,在家门口就能学到专业技术。”十师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申诗法告诉记者。

2018年9月,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根据十师北屯市准备发展马铃薯产业的需求,选派马铃薯组织培养领域的农业专家邱广伟、马成赴该师市开展科技援疆工作。两位专家到北屯市后,与十师农科所科研人员一道迅速完成组培实验室的组建工作,同时深入基层团场了解该师市马铃薯种植生产情况。

组培实验室启动之初,实验药品不足,邱广伟和马成就自费购买部分药品,积极争取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支持,将紧缺的试剂、试管和耗材带到十师北屯市。经过多方努力,马铃薯组织培养、快繁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他们指导十师农科所研究员进行组织培养实验,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毫无保留地留在十师北屯市。

据了解,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为黑龙江省第三批对口支援十师北屯市的单位,与该师市共同构建了以“五个一”为核心的科技援疆总体工作思路,即成立一个农业科技联合研究中心,编制一个《绿色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协助建设一个绿色休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施一项“神农”培训计划,建立一个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同时,积极发挥8名援疆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人才、科研和技术优势,全面推动十师北屯市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联系和合作。



hac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