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师北屯市欢迎您!

坚守,为了那一方安宁

发布时间:2019-05-16 13:04:35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赵存存    浏览:

bce88a91-4996-49f8-b61e-866b41c23f03

李青春(左)与家人一起贴春联喜迎新春(资料图片)。刘锦安 摄


●兵团日报记者 徐敏

“都好着呢,你和闺女放心睡吧,我也准备休息了。”5月14日22时,在微凉的夜风中,李青春沿着跃进龙口大堤巡视一周,这才回到位于跃进龙口的家中。放下手电筒,李青春又赶忙掏出手机给妻子打电话报平安。

最近半年,为了照顾即将中考的女儿,妻子张晓芸不得不暂时离开跃进龙口。放心不下丈夫一个人在跃进龙口守水,夫妻俩约定,每天都要打电话报平安。

李青春是十师一八五团水利工作站的一名职工。他所在的别列孜克河跃进龙口距一八五团团部23公里,是一八五团的水利枢纽。别列孜克河在我国境内有130多公里长,一八五团和哈巴河县境内数百平方公里的草场全靠这条河流灌溉。因此,当地人都把这条河称为“母亲河”。

每年汛期到来,李青春最担心的就是跃进龙口的安危。因为一旦跃进龙口失守,就会危及下游哈萨克族牧民和团场群众的生命财产。11年来,李青春、张晓芸夫妻俩把驻守别列孜克河跃进龙口作为保卫国土、守护水利资源、促进民族团结的光荣使命,用责任和爱心坚守着一方安宁。今年,李青春、张晓芸家庭被评为2019年度兵团“最美家庭”。

要守水,我去

2007年,李青春的哥哥李青海因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与退休的妻子回到了团部,那时,李青海已经在跃进龙口守了17个年头。守水是大事,不可一日无人。一八五团水利工作站领导挨个找职工谈话,几乎磨破了嘴皮子,却没一个人愿意去。

就在这时,同在一八五团水利工作站工作的李青春毛遂自荐,主动要求到跃进龙口当一名守水职工。

“你到哪,我就跟你去哪里。”妻子张晓芸将家中收拾妥当,安顿好3岁的女儿,便和丈夫一起去了跃进龙口。

尽管两人早有心理准备,但跃进龙口的艰苦还是出乎他们的意料。这里有山、有水、有树,但看的时间长了,便厌了。白天还好说,看水、开闸、巡河、放羊,忙碌中顾不上多想。但到了晚上一闲下来,就难熬了。两口子只能守着昏暗的马灯,打打扑克,下下跳棋,要么就是东一句西一句地聊天,直到无话可说才昏昏睡去。

偶尔有放牧的哈萨克族牧民从这里经过,夫妇俩便高兴地拦住人家聊天,一来二去交了不少少数民族朋友,也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哈萨克族语言,倒也解除了一些寂寞。

这里是世界四大蚊区之一,蚊虫多得吓人。夏天,夫妻俩随手抓一把蚊子一捏,满手心里都是血。为防蚊虫,他们屋子的窗户上,每天都要泼柴油,一个夏天过去了,轻轻一敲,厚厚的柴油壳子就往下掉。自从到了跃进龙口守水,张晓芸便再也没穿过裙子。

每年11月底到来年3月底,大雪封路,跃进龙口到团部不通路,出门只能靠爬犁。每到冬天,夫妻俩都要备足口粮,直至来年春天。

在跃进龙口守水的第一个冬天,雪还未化,张晓芸便“反悔”了。“这里条件太苦了,要不我们还是回团部吧!”张晓芸抱怨道。

“我们团是边境团场,团场职工种地就是守边,咱们把跃进龙口守好了,团场职工就能把地种好,我们才能守好边,再说换谁来能有我熟悉这里的情况?等我退休了,就带你到处去旅游好不好?”在李青春恳切地劝说下,张晓芸大哭一场后,又和丈夫一起踏上了巡渠路……

遇危险,不悔

李青春和张晓芸除了看守跃进龙口大堤以外,还要巡查30多公里的渠道,每天来回巡查近70公里。好走的路他们骑摩托车,沙路难走就骑马或者走路。

每年春季,山上的积雪融化,容易爆发山洪,经常防不胜防。尤其是汛期,水位始终在警戒线附近徘徊,随时有越堤漫坝的可能。这段时期,李青春夫妇俩白天查漏补缺,晚上巡视堤岸,上报水情,神经始终绷得紧紧的。

2009年冬天,一八五团遭受了60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雪、融雪性洪水灾害。别列孜克河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跃进龙口的水流量达到了每秒300立方米。情况万分危急,李青春和张晓芸制定好值班表,夫妻俩轮流昼夜巡堤。同时,每隔一个小时便把汛情报告给团抗洪总指挥部一次。

为了抗击洪水,防止肆虐的洪水危害跃进龙口堤坝,别列孜克河两岸的哈萨克族青壮年和一八五团派来的抗洪抢险突击队队员一起扛沙袋,筑坝抗洪,保住了堤坝的安全。

这些年来,在巡渠守水的路上,李青春曾8次掉进过激流中,好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2016年4月的一天,在堤坝巡视的李青春发现一棵大枯树堵住了闸门,眼看着水位急剧上涨,如果不把大枯树清理出来,大水就要漫上河堤。情况危急,李青春让妻子在岸上守着,自己纵身跳入冰冷刺骨的水里,拼尽全身力气,硬是把大枯树移到了岸上。上岸后,李青春才感觉腰部一阵刺痛,原来是在清理大枯树时扭伤了腰。看着冻得浑身哆嗦,面色青紫的丈夫,张晓芸一边抹着泪,一边用力架起受伤的李青春,二人踉跄着回到家中。当天晚上,李青春发起高烧,张晓芸又是喂药,又是熬姜汤,昏迷了三天三夜后,李青春才醒过来。

有困难,找我

哈萨克族牧民努尔兰家距离李青春家有两公里多,是距离李青春居住地最近的一户人家。2008年9月,牧民们都在忙着打草、收草、拉草,努尔兰的妻子这时即将临盆。一边是要准备100多头(只)牛羊一个冬天的饲草,一边是将要生产的妻子,努尔兰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收集饲草不能耽误,错过了时间,草枯了,自己家的100 只羊和几头牛到冬天就麻烦了。李青春知道后爽快地说:“努尔兰,你认我这个‘塔门’(哈萨克族语,‘朋友’的意思)吗?你放心带老婆去生孩子,家里的草,我帮你打。”

那段时间,除了巡堤,一有时间,李青春和妻子张晓芸就去帮努尔兰家打牧草,这一干就是一个多星期。努尔兰从一八五团医院回到家,看到一大垛草整整齐齐地堆积在棚圈里,他紧紧地握着李青春的手说:“你比我的亲兄弟还亲。”

2012年秋季的一天,附近哈萨克族老人阿木泰的儿子遭遇车祸身亡,儿媳妇随后改嫁,留下一儿一女,给老人生活造成沉重负担。李青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送去衣物、蔬菜、面粉、清油。老人家没有牧草机械,他就帮助老人收集饲草。老人的孙子、孙女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亲自把孩子送到团中学,交上学费。老人逢人就说,李青春就像他的亲儿子一个样。

每年春节,李青春都要邀请牧民到自己家一起过年;在古尔邦节,李青春又是牧民朋友们的“座上宾”。

对待工作,李青春尽职尽责。对待牧民,他像亲人般无私关怀帮助。只有在面对女儿时,李青春才会面露愧色。

“我真想让他像别的同学的父亲一样,每天陪陪我,跟我谈心,陪我写作业……”想起女儿作文中那一句句渴望的话语,电话那头的李青春不禁有些哽咽。

“今天中午,女儿的班主任给我发短信,希望我能多陪陪孩子,多跟孩子沟通交流。”电话那头沉默许久,平静下来的李青春对记者说,“现在这里还很需要我,我没办法像其他父母一样天天陪着孩子。女儿一天天大了,相信以后她会理解我。”


hac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