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师北屯市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团场动态>185团

生态更美了 旅游更旺了

发布时间:2019-06-11 12:31:00    信息来源:兵团网     编辑:赵存存    浏览:

生态更美了 旅游更旺了

——十师一八五团全域旅游发展纪略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5月26日,十师一八五团白沙湖景区内,游客唱着歌,点燃了这个边境团场的热情。

一八五团组建于1962年,地处祖国版图最西北,位于中哈边境,被誉为“西北边境第一团”。近年来,该团以一连和白沙湖为核心,以国家5A级景区为标准,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将白沙湖景区建成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乡村休闲体验度假旅游目的地。如今,一八五团生态更美了,旅游更旺了,团场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坚持生态优先 全力打造全域旅游品牌

“这是我第一次来兵团,以前只是从电视中了解一点。兵团红色文化和大美风景给我的震撼太大了,你看,我拍的照片多好看,下次有机会还要来!”5月26日,在白沙湖景区,来自西安的游客王霞一边向记者展示手机中的照片,一边激动地说。

白沙湖位于一八五团的沙漠中,被称为“沙漠奇景”,水域面积约10公顷。湖水碧波如镜,远处金色的鸣沙山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湖中还有灰雁、野鸭栖息,湖岸生长着密密的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四周是高大茂密的银灰杨、白杨、白桦等树种,远眺近览,美不胜收。据景区导游介绍,等到金秋十月,树叶有红有黄,层层叠叠,交相辉映,又是另外一番美丽景象。

一八五团不仅有“沙漠圣泉”白沙湖、“祖国卫士”眼睛山、“沙漠火焰”红叶林、“天籁之音”鸣沙山、西北第一桦林、额尔齐斯河出境口、大萨孜山区牧场等自然风景,还有团史展览馆、抗洪守土纪念馆、屯垦史馆、“西北边境第一连”、军武哨所、抗洪守土纪念碑、沈桂寿升国旗旧址、军垦人旧居、喀拉苏干沟遗址等红色人文景观,形成了从北到南,点线相连,独具特色的边境旅游风景线。

2013年以来,一八五团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以“红色、生态、文化”为主题,坚持“蓝天、碧水、绿地、净土”的发展理念,积极打造边境旅游中心,开发西北边境第一连军垦文化旅游景区、白沙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额河生态休闲旅游景区三个景区,建设喀拉苏休闲旅游公园、界河风景园、额河第一湾水上乐园、沙漠游乐园等园区。

为紧跟旅游市场的新趋势新变化,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一八五团按照乡村旅游名镇建设规范,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对标志景观、星级旅游厕所、小品景观、标识标牌系统、生态停车场、游步栈道,以及沿线居民房屋和农家乐等进行重点建设,不断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目前,一八五团旅游基础设施完备,绿化全面覆盖,有21家宾馆、18家农家乐、65家餐饮户、4处游客接待中心和1支专业的导游服务队。景区实现wifi全覆盖,建成“智慧旅游”网上平台。一八五团先后获得“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2017年2月,白沙湖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兵团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为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原生性,一八五团在连队旅游资源开发中,坚持“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原则,重视对各连队原有建筑的维护,尽可能保持其传统,让游客欣赏到原生态的乡村景色。

据统计,2018年,一八五团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00万元。自2013年以来,团场累计接待游客12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亿元。

建设红色教育基地 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1962年,十师一八五团的第一批拓荒者来到这里安家落户,他们凭着一腔热血与赤子之心,将青春、汗水,甚至是热血洒在了这片亘古荒漠上。”5月26日,在一八五团一连的地窝子景点,导游正在为游客讲解团场历史,“地上地下各一半,枝条搭上芦苇盖,门往深处走,窗在顶上开。”50多年前,一八五团的军垦战士就住在这样的地窝子里,戍边巡逻、生产劳动、生火做饭。地窝子是按当时原貌复建的,真实地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和创业的艰辛。

“西北之北”地理坐标位于该团一连,是白沙湖景区的系列景点之一。如果从陕西省泾阳县我国大地原点进行测算,这里正是祖国西北方向最远的一片国土。

2002年以来,一连连续两次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镇”荣誉称号。连队建成军垦遗迹陈列馆,依托一八五团团史馆、军垦人旧居、沈桂寿升国旗旧址等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人文历史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结合起来。

来自河北衡水的游客石丽娜激动地说:“我今天去了白沙湖、西北之北、地窝子、团史馆等好几个景点游览,这里的景色特别壮美,置身于红色文化中,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一个哨所夫妻站,一段边关两人看,一分责任记在心,一个佳话传世间。”除了自然景观和军垦历史外,兵团戍边模范人物也是兵团精神的真实写照。

如今,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一八五团军武哨所前合影留念,感受戍边模范马军武夫妇守水巡边护林生活;在兵团老军垦沈桂寿升国旗旧址前,感受老军垦炽热如火的激情、无私奉献的精神。

近年来,一八五团始终坚持“蓝天、碧水、绿地、净土”的发展理念,注重展现“西北边境第一团”的军垦文化特色,充分发挥红色旅游教育功能,推动旅游产业升级转型,提升旅游发展品质,逐步形成全民参与、全域旅游的发展态势,着力将一八五团打造成兵团屯垦戍边的窗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训基地。

2019年,十师北屯市启动“红色海洋”工程,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一八五团积极响应,以红色教育基地、乡村旅游区为依托,将兵团文化融入边境团场城镇规划、基础建设、旅游发展,结合旅游宣传推介、旅游项目规划,打造经典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发红色旅游产品。

同时,一八五团进一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规范行业管理,提升服务功能,优化旅游线路,努力做好旅游安全工作,打造良好旅游形象;通过督导检查、组织演练、人员培训等方式有效预防各类旅游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红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组织景区导游、讲解员参加师市和兵团组织的“红色旅游故事”大赛、导游讲解员大赛,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综合开发旅游资源 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5月25日中午,一八五团一连职工高金香的农家乐里挤满了游客。“这段时间,游客越来越多,每天平均接待200多人,一天大概收入两三千元。”高金香高兴地告诉记者,2018年,她所经营的农家乐收入达30万元。这几年,连队几乎人人都参与到了旅游服务当中,人均年收入3.2万元。

近年来,一八五团按照“一连一特色”、全域旅游和连队旅游扶贫要求精心规划,围绕旅游交通、安全、卫生、购物、综合管理、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将连队转型与扶贫开发、职工多元增收相结合,利用白沙湖景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开发各连队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带动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发展,促进连队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八五团依托师市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加大对各连队的指导,扶持职工开办农家乐、渔家乐、家庭旅馆等,成功打造“白沙湖景区乡村旅游示范区”。截至目前,白沙湖景区内的农家乐有18家,零售摊点17处,就地转移连队富余劳动力135人,人均增收1万余元。

“靠着餐饮业和运营景区区间车,我去年赚了40多万元,还为团场群众提供了十几个就业岗位。景区区间车司机每人每月工资4500元左右,还包吃住。”一八五团三连职工苏新旺对记者说,他曾荣获国家级“能人带户”旅游扶贫示范奖。

为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一八五团重点发展特色家禽养殖、有机蔬菜种植、特色水果种植,打造向日葵、藜麦千亩农业观光种植基地,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成为周边县市的菜园子和后花园。

目前,一八五团农家乐不断向集观光、康体、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创建出形式多样的发展模式,有休闲娱乐型,景区周边食宿接待型,观光农业型,民俗文化、特色民居型,田园风光型。群众从单一的农业收入,扩展到了农业与三产服务业收入并举,收入大幅度提升,群众关注旅游、参与旅游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未来,一八五团将加大传统工艺品和农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宣传推介,开发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消费需求,推动团场经济发展。


hac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