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师北屯市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直属单位

在边境一线采写兵团人的家国情怀

来源:第十师北屯市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1-10-28 16:03:41 浏览:

2020年11月,“学习强国”第十师融媒号(归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融媒体中心管理)正式上线,我荣幸地担起了县级融媒号的编辑、审核工作,在这之余我不定时下基层参与单位组织的“走、转、改”活动,践行“四力”,把有温度、有深度的文章写在田间地头、厂矿企业、边境一线和连队职工的家中。


在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优秀作品双月赛中,我连续两次获一等奖,《付永强夫妇:沙漠腹地守边关》 《胡拥军:将忠诚镌刻在边境线上》这两篇获奖稿件里的主人翁长年坚守在边境线上,他们那种为祖国守边护边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感染、打动着我。十师北屯市管辖的团场驻扎在中哈、中俄、中蒙边境线上的就有4个。


一八六团地处中哈边境一线,我采访的付永强刘桂芝夫妇是离团部11公里外的北沙窝民兵哨所的护边员。我第一次采访他们是在2014年的冬天,就是他们搬进北沙窝民兵哨所的第二年,那时条件非常艰苦,哨所周围是一座座被积雪覆盖的沙丘,北风呼啸的寒流让人寸步难行。


当时哨所没有通水、通电,取暖只靠一个小铁炉。在采访中,我了解到他们生活上的很多不方便,特别是用冰雪来解决喝水问题。大雪封路后的边境线人迹罕至,他们每天巡逻过后就趴在窗前默默地看着四周。有一次,他们连续40多天没见过其他人。


我问:“哨所就你们俩吗?快过年了,孩子去哪儿了?”刘桂芝看了付永强一眼,笑着说:“这里太冷,孩子还小,上学不方便,一直在团里亲戚家住。”


回答就是这么直接。从眼神里能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期盼和挂念。他们远离居民区,长期驻守在边境一线的沙漠腹地,舍小家顾大家,为的就是让边境稳定,让祖国安宁。


为了详实记录他们在寒冷天气里巡边的情况,我和同事跟随他们迎着寒流、踏着深到膝盖的积雪沿着边境线巡逻了一段。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里,我们亲身感受了他们巡边的不易。但付永强一家进驻后,没有向恶劣的气候环境低头,不论春夏秋冬,付永强夫妇巡逻在哨所地段11公里的沙漠边缘及沙漠腹地。


我几乎是每年都要去北沙窝哨所,我会给他们带点蔬菜瓜果。我也见证了哨所的变化,他们真的是把哨所当家一样来建。


2021年5月,我跟着付永强登上哨所二楼的平台,目之所及是大片的树林,当年漫无边际的黄沙不见了。


在沙漠种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付永强给我们讲了种树的不易:“把树种上,水浇到地里没几分钟就被蒸发了……”


在团场的支持下,他们在哨所旁打了一口深井,铺设了地下浇水管道。现在,围绕着哨所周边大大小小的30000多棵树,绿化总面积超过了400多亩,这是付永强夫妇用8年坚持换来的。


得到改善的不仅是北沙窝的自然环境,还有一家人的生活。巡逻装备配上了摩托车,木制哨楼穿上了钢结构保温衣,门前通上了柏油路,屋顶装上了电视卫星接收器,屋内水、电、暖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这句话是付永强和家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和妻子为边境安宁、社会和谐稳定默默地奉献和坚守着 ,他用坚守镌刻忠诚 ,用生命铸就界碑 ,这种光荣和自豪也让他收获着一份可贵的幸福。


人生的精彩总是由许许多多不经意的偶然事件组成。报道这些平凡而感人的事件过程,其实也是我践行新闻价值观的过程。


2016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一位团场通讯员把一篇稿子交到我的手上,与往常一样,我希望能透过一些表象抵达人物故事的核心,这是我多年来养成的职业习惯。


十师一八一团别克多克夏牧场牧工胡拥军是一名哈萨克族护边员,为什么家里人给他起了个汉族名?他为什么在中国与蒙古国边境线三号界碑附近的“三号沟”放牧巡逻?在那里发生了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带着这些疑问,9月初,我和兵团电视台《感动》栏目记者一同走进阿尔泰山后山牧场…


初秋的牧场,牧道上到处都是转场的牛羊,堵得车辆难以通行,走走停停,21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走了7个多小时,到了别克多克夏牧场指挥部天色已晚,胡拥军这时也刚好从边境线上巡逻回来,简单的晚饭后,我们借着马灯聊了起来。


胡拥军是父亲胡达拜尔干给取名的,和身份证上用的名字一致。父亲还给他取了哈萨克族原名珠玛别克(意思是星期五出生的男子汉),除了家人,没有几个人知道。


胡拥军的父亲胡达拜尔干曾为新疆和平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一八一团后山牧区建立时,他被安排在中国与蒙古国边境线三号界碑附近的“三号沟”放牧。


胡达拜尔干之所以给儿子起名“拥军”,因为他跟随解放军一起工作过,在短时间,他感受到了解放军为建立人民美好生活卧雪奋战、艰苦奋斗,再累再饿再冻也不睡牧民的毡房、不喝牧民的一口奶茶、不拿牧民的一根木柴,相反还经常帮助牧民解决他们生活上的一些困难。点点滴滴的细节深深地感动了他,他发自内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解放军,于是儿子1971年出生时便有了一个汉族名字“拥军”。


1988年,胡达拜尔干退休后,胡拥军从一八一团牧场中学初中毕业后接过父亲的马鞭,33年来一直坚守在中蒙边境线的三号界碑沿线放牧巡逻。


为期七天的采访,跟随胡拥军跑遍了他在别克多克夏牧场负责的牧业点,了解了他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通过采访周边的牧民群众以及和他一起放牧巡边的牧工,让我们了解了胡拥军民族团结和巡逻护边的很多故事。


这里的牧民都很喜欢胡拥军,每到一处毡房,他就是牧民家里的座上宾,都把他当亲人一样看待。在2021年7月1日采访中,得知胡拥军2020年先后给牧民送出去400多草包(一包草在春天时可卖20元)。有些牧民春天去夏牧场没有马,他就把自己马群里驯好的乘马无偿借给他们骑,有的一骑就是一夏天,秋天下山再还回来。


一八一团别克多克夏牧场与中蒙边境有52公里边境线,胡拥军的哨所紧挨着中蒙边境三号界碑,离最近的一户牧民人家相距5公里,沿途全是陡峭的山路。胡拥军常常是一个人骑着马带上馕,背着望远镜、镐把、斧头,在崎岖难走的山谷中开始巡边护边工作。


一次一次的采访与感动,付永强夫妇、胡拥军践行“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的家国情怀。为祖国守边、驻防忘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让新闻作品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更多地体现兵团人的忠诚和伟大是我们媒体人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