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师北屯市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今日要闻

文化芬芳润心田——兵团辉煌70年系列述评之三

发布时间:2024-09-28 11:41:26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十师北屯市    浏览:

70年波澜壮阔的屯垦戍边实践,创造了改天换地的不朽伟业,形成了灿烂的兵团文化。集红色文化、中原文化、边疆文化、军垦文化和各民族优秀文化于一体的兵团文化,如丝丝甘霖润物无声,滋润了亘古荒漠,沁润了各族职工群众的心田。


栉风沐雨七十载,春华秋实满庭芳。70年来,兵团文艺事业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和兵团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着力打造精神文化高地,加快建设先进文化示范区,大力推进文化润疆,优秀文艺作品百花齐放,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为新时代兵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挖掘红色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润物无声,成风化人。走进军武哨所,聆听马军武守边巡边的感人事迹;在小白杨哨所,感悟“扎根边防、蓬勃向上”的小白杨精神……别样的沉浸式参观体验,让青年学子们由衷感叹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今年暑假,石河子大学兵团精神研学实践团一行从石河子出发,来到戈壁母亲展览馆、小白杨哨所、孙龙珍烈士纪念馆、军武哨所等地,通过现场讲学、参观学习、讲座互动、调查研究等形式,开展“大国边疆行走的思政课”系列实践教学活动。


利用兵团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是石河子大学思政课教师的一个“法宝”。立足兵团、彰显特色,石河子大学以“简明新疆地方史教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走进兵团”等课程为基础,打造兵团精神系列思政课体系,通过精品课程打造、实境课堂培育、名师引领带动,让兵团精神在大学生心中扎根。


“大军十万出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1954年10月,解放军驻疆部队大部就地集体转业,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开启了新中国屯垦戍边新篇章。


70年来,一代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将青春热血洒在天山南北的亘古荒原,把戈壁变成良田、荒漠变成绿洲,铸就了伟大的兵团精神。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兵团积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把博物馆、纪念馆、边境哨所等红色资源打造成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家园和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教育阵地,努力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心、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兵团大力推进红色文化与特色旅游精准对接,打造具有兵团特色的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和吸引力。目前,兵团拥有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室)81座,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今,在兵团各个垦区,博物馆、纪念碑星罗棋布。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一师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二师铁门关市革命历史纪念馆、三师图木舒克市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众多博物馆、纪念碑,不仅是军垦文物的家园、人们了解兵团的窗口,更是兵团屯垦戍边历史的缩影和见证。


加强阵地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舞蹈室里,北屯市石榴花舞蹈队队员们一遍遍细抠动作、尽情挥洒汗水;乐器室里,民乐队队员认真进行演奏练习,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走进十师北屯市文化馆,处处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活力与温度。


“有了室内活动场所,寒冬暑夏都能排练了。文化馆还有专业的指导老师,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呢。”民乐队队长刘丽沙对记者说。


“文化馆开设了合唱、美术、少儿舞蹈、戏曲、民乐、广场舞等公益性培训班,目前已有17支群众文化队伍。”十师北屯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张道旺介绍说,我们的场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今年已举办了50多场文艺演出。


“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回应职工群众文化新需求新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重点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团场、连队和社区,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职工群众“最后一公里”。各级文化阵地以职工群众文化需求为切入点,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理论宣讲、政策宣传、文化惠民等活动,着力盘活用好优质资源,让职工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


今年上半年,兵团下达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补助资金5557.2万元,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1584万元,支持各师市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和团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面向兵地各族职工群众免费开放,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进入新时代,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文化产品质量和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此,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子彬提出,适应这一新情况新变化,兵团相关部门要坚持守正创新,着眼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大力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职工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繁荣文艺创作,持续推出一批原创文艺精品


艺术来源于生活,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充满了理想,崇高的使命、昂扬的正气、火热的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


上世纪50年代初,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减轻新疆各族人民负担,驻疆部队奉命开荒生产、屯垦戍边。火热的劳动场景、忘我的拼搏精神,成了词曲作家的创作素材。《戈壁滩上盖花园》《生产大军多荣耀》《保卫丰收》……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激发了军垦战士们的劳动热情,激励他们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进入新世纪,兵团逐步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效机制,广大文艺工作者聚焦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屯垦戍边历史、兵团重大历史和现实题材,以兵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为抓手,完善激励引导机制,调动兵团内外作家、艺术家的积极性、创造性,创作出一批批文艺精品。


长篇小说《阿娜河畔》、长篇报告文学《太阳是一颗种子》、纪实文学作品集《戍边人》等作品,聚焦兵团历史、讲述兵团故事;秦腔历史剧《西域汉关》,在守正创新中深情讴歌新疆民族团结故事,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旋律;由兵团杂技团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儿童杂技剧《孟母三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完美融合了歌舞、戏曲、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带给观众视听震撼……一部部充满力量和温度的文艺作品,奏响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时代之声。


文艺创作脚步不停,文化建设日新月异。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兵团广大文艺工作者既是见证者,也是建设者,通过开展主题创作采风,在基层职工群众真实火热的生活中找寻创作灵感和亮点,推出了《天山》《老兵故事》《在绿色原野上》《戈壁母亲》等一批舞台精品,热情书写新时代兵团精彩故事,凝聚起各族职工群众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的磅礴力量。


丰富文化供给,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初秋的空气中透着凉意,但六师五家渠市文化中心里却是“热气腾腾”。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共同主办的春雨工程“丝路远航·文润边疆”2024西安市文化志愿者边疆行——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场文艺演出在这里举行,为职工群众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文艺盛宴。


“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节目,真是令人惊喜。希望这样的高水平演出能多多举办。”五家渠市民张媛充满期待地说。


以文惠民如春雨,以文化人润无声。70年来,兵团始终把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重要任务,不断丰富文艺演出供给,既努力解决“有没有、缺不缺”的问题,还积极回应“好不好、精不精”的期盼。


由兵团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迈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兵团各族职工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兵团文化软实力也实现了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兵团拥有图书馆10座、美术馆4座、团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190个、连队文化活动室1916个。


“新年看大戏”、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兵团专场等演出和展演活动接连不断,为优秀艺术作品搭建平台,也为广大职工群众欣赏高水平文艺演出提供机会。“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戏曲进校园进乡村等惠民演出活动广泛开展,让文艺之光照亮基层。


职工文艺汇演、戏曲折子戏大赛、广场舞大赛,兵团持续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让职工群众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广大文艺爱好者以昂扬姿态展现新时代新风貌。


70年来,一代代兵团文艺工作者迎风雪、冒寒暑,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为广大职工群众送去欢乐和文明,用文艺精品润物无声地滋养职工群众的心田。


潮起海天阔,风正好扬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兵团将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兵团力量。

hac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