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师北屯市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师市要闻

扎根十师22年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记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师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穆龙

发布时间:2025-07-10 11:14:30    信息来源:第十师北屯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    浏览:

在十师的广袤农田里,经常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裤腿沾满泥土的中年男子,或蹲在麦田里记录数据,或手把手教职工种植新技术。他就是十师北屯市农业科技研究所粮食作物研究室主任、高级农艺师穆龙,一位把青春奉献给兵团农业科技的“土专家”。


640 (7)(1)


穆龙(左)带领技术员在试验田查看小麦抽穗情况。王菊芳 摄


从大学生到“泥腿子”专家


2003年夏天,24岁的穆龙从河南科技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面对东部城市多家农业企业抛来的橄榄枝,他毅然选择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离家3700多公里的新疆兵团第十师一八一团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启了志愿服务工作。

“刚到团场时,连队职工看我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怀疑我能不能吃苦。”穆龙回忆说。初来乍到的他就担任起了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推广任务,为了确保试验的精确性,他每天天不亮就下地,跟着老技术员学习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植技术。盛夏时节,田地里温度高达三四十摄氏度,他顶着烈日记录数据,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出一层白花花的盐渍。他从播种、田管到收获,做好试验报告的记录和编写,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奔波在田间地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3年扎实的田间实践,穆龙从农业“小白”成为能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技术骨干,科技服务技能和水平在学习和工作中逐步成熟。

由于他爱岗敬业和吃苦能干,很快就能独立完成兵团及师市的各类试验项目,他主持的小麦新品种选育项目,成功培育出抗旱抗倒伏的“屯麦1号”,使当地小麦单产提高100多公斤,相当于每亩增收300多元,为团场农业新品种和新科技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应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手机里的“农业120”热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穆龙说。作为一名长年扎根基层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对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应用、宣传、推广,就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在十师团场职工群众眼里,穆龙的手机就是随时接听的“农业120”。每年春种夏忙时节,他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

“穆技术员,我家小麦叶子发黄是怎么回事?”“穆老师,滴灌带堵了怎么办?”面对职工的各种问题,穆龙总是耐心解答。遇到电话里说不清楚的,他就直接赶到地里现场“诊断”。

一八八团三连职工刘富成记得,2021年7月,他种的食葵突发病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穆龙发了微信,没想到半小时后,穆龙就骑着摩托车赶到地里,仔细查看后确诊是菌核病,并开出“药方”,帮他挽回了20多万元的损失。

据统计,23年来,穆龙累计开展田间技术指导1300多次,接听咨询电话4000多个,编写技术手册20多本,培训职工1.6万人次。他的微信里建立了37个种植户群,随时为职工答疑解惑。

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

由于工作出色,2013年,穆龙通过考试选拔调到师市农科所工作。到新岗位后,穆龙的科研条件改善了,但他依然保持着“泥腿子”作风。他常说:“农业科研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搞,必须到地里去。”


640 (8)


穆龙(左)指导学生在显得镜下观察种子结构。王菊芳 摄


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为研究滴灌技术,他结合全师农牧业发展需求,连续三个月吃住在连队,每天记录不同灌溉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013年至2015年,主持完成的《作物精准灌溉技术研究平台建设》项目,使师市滴灌技术普及率达到95%以上,节水30%。2015年至2017年,他完成兵团《农牧区新型饲料的开发与利用》项目,研发的新型饲料配方,助力十师农业和畜牧业联合发展,让养殖户每头育肥牛日均增重1.2公斤。2017年,为培育小麦新品种,他像照顾孩子一样观察记录每个生长环节,光实验数据就记满了几个笔记本。选育出适应本地气候条件,抗旱、抗倒伏,综合抗性好、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系“屯麦1号”,使小麦单产水平提升了100多公斤,为小麦单产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这些成果的取得累计为职工增收超亿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穆龙注重培养年轻专业技术人员,鼓励年轻人致力于农业科技工作。目前,他带领这支精干的科研团队在农业战线上默默付出着,他希望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十师农业做好服务。

穆龙扎根十师、深入连队,用坚守诠释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他先后获得兵师科技进步奖7项,带出的30多名徒弟都已成为技术骨干。


乡村振兴路上的“追梦人”


穆龙常说:“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这才是农业科技工作者最大的成就。”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穆龙又有了新目标。2018年起,他先后到黑龙江、河南学习浆果加工和食用菌种植技术,想方设法延长农业产业链。

“光会种不行,还要让农产品卖上好价钱。”穆龙带领团队研发的沙棘深加工技术,使沙棘果收购价从每公斤3元涨到8元;推广的“小麦+经济作物”轮作模式,让职工亩均增收500多元。

如今,45岁的穆龙依然奔波在乡村振兴一线。他正在试验“智慧农业”系统,希望通过手机网络平台实现远程监测农田墒情、虫情。“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让十师农作物在高纬度地区不利生长的环境下实现现代化种植,让职工群众生活更幸福。”穆龙说。

22年来,穆龙在师市的土地上种下希望,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农技工作者今生无悔的誓言!今年五一期间,他荣获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载誉归来,穆龙感慨地说:“要感谢十师北屯市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在这个多彩的舞台上,今后我将继续为师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尽一份力、为绿色植保尽一份心、为职工群众尽一份情,用自己的才华与智慧奏响乡村振兴的凯歌。”(全媒体记者 王菊芳 特约记者 张燕)


hac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