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雪娇
智能设备让项目建设现场焕发新活力,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服务模式创新为项目落地保驾护航……今年上半年,兵团聚焦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促进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聚链成群,绘就了一幅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智能技术添翼,建设现场“智”力十足
日前,在九师白杨市学府新城项目施工现场,几座大型塔吊有条不紊地吊运建筑材料。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塔吊驾驶舱里空无一人。在地面的操作室里,塔吊司机全神贯注盯着屏幕,双手灵活地操纵着控制杆——屏幕上,实时传输的高清画面清晰地显示着吊钩周围的情况,伴随着提示音,吊钩将一捆钢筋精准地吊到指定位置。
负责该项目的新疆兵团建工市政交通集团华通公司安全总监杨杰介绍:“智能系统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对塔吊运行状况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有效提高了吊装作业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在兵团,像这样的智能化设备,正逐渐成为工程建设“主力军”。近年来,兵团鼓励建筑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引入智能设备、搭建智能平台,为工程建设安全和效率提升持续“加码”。
随着兵团重大项目日益增多,工程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难度随之变大,技术创新成为攻克项目难点的关键之一。
在兵团在建的最大单体水利工程——奎屯河引水工程施工现场,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让人眼前一亮。
这项总投资40.07亿元的工程,横跨山区、戈壁等复杂地形,施工区域气候多变,给施工带来了诸多挑战。为此,在项目施工中,兵团建筑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应用了数字孪生技术。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我们构建了一个与工程完全对应的虚拟数字模型,这个模型就像工程的‘数字替身’,能实时反馈工程的运行状态。”兵团建科院数字孪生工作负责人黄润德介绍,“我们在坝体布设了数百个传感器,实时监测坝体的变形、渗压、应力等参数,这些数据会同步传输到数字模型中。数字模型通过分析后,能提前预判坝体可能出现的裂缝风险,并及时发出预警,实现了从‘人管’到‘智管’的转变。”
奎屯河引水工程的实践,为兵团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水利工程在科技赋能下的新前景。
产业向新而行,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市场占有率行业领先、先进技术填补区域空白、关键设备实现进口替代……走进兵团产业项目一线,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项目,让人印象深刻。
8月9日,位于三师图木舒克市的新疆苏锦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操作,AGV智能物流小车有序运输物料,高效又智能。该公司总经理彭长根介绍:“使用自动化生产设备,每万锭棉纺纱用工数控制在17人左右,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目前年产30万锭棉纺纱项目已全面投产,可以充分满足客户需求。”
新疆苏锦纺织有限公司年产30万锭棉纺纱项目的投产,是兵团纺织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如今,在各师市引导支持下,各纺织企业争相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推动产业升级,为打造纺织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力。
优质项目是打造产业链、拓展业务版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兵团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相关重大项目建设。
在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疆天富天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该公司引进国内先进的生产线和技术工艺,专注于光伏组件、元器件制造。目前,该公司已启动新能源产业中心二期项目建设,预计9月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投产后年产值将达12亿元。
今年以来,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兵团七大主导产业和21条重点产业链,加快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促进“旧动能”转换为“新动能”,“积累量”转化为“提升质”。
今天的项目档次,决定着明天的产业高度、经济强度。如今,兵团在建产业项目呈现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等特点,项目投资建设主体多为行业技术发展领军企业,有多个项目填补了疆内空白,成为兵团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蓬勃力量。
服务模式创新,项目建设“加速跑”
重大项目的落地和推进,离不开优质高效的服务。在兵团,各相关部门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我们今年2月办完落户手续,3月就启动了设备安装,6月进入试生产阶段,这么快的速度真是没想到!”在兵团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清冠纳米科技(新疆)有限公司负责人沈艳生对开发区的优质服务赞不绝口。目前,已有多家客商与公司达成意向订单,这让沈艳生对公司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为让项目尽快落地见效,我们通过领导包联、专班推进、‘一站式’服务机制,构建起了项目从签约到投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兵团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投促中心副局长郑欢欢介绍,今年上半年,开发区新签约项目26个,签约总额达42亿元。
在六师五家渠市,项目建设同样热潮涌动。新疆信发集团投资75亿元的55万吨电解铝、30万吨碳素和3万吨阴极项目建设正酣,“力争早日完成建设,推动项目尽快投产运营。”信发集团新疆公司总经理李庆新的底气,源于当地创新且高效的项目管理模式。
六师五家渠市积极推行“项目管家”制度,将236亿元项目投资分解为61块“责任田”,每块“责任田”都有“管家”专门负责,通过“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进度管控,构建全周期管理体系, 并根据企业诉求及时响应、靶向施策。此外,六师五家渠市还开通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绿色通道”,大幅缩短了项目审批时限。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十三师新星市公安局以“三级警长、两项清单”为着力点,为28个重点项目(企业)提供“项目警长制”专班服务。截至目前,十三师新星市共有50名“项目警长”,设“金盾助企”工作室10个,解决涉项目问题38件。
从“项目管家”到“项目警长”,兵团各师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用优质高效的服务为项目建设护航提速,让企业安心投资、舒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