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美景无处不在。得仁山公园,三五成群的好友沐浴阳光、散步聊天;玉带河滨水休闲景区,骑行爱好者们正沿着河岸骑行,欣赏着碧波荡漾的宜人景色……行走在十师大地,抬头可见“天空蓝”,放眼环顾“生态绿”,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质量,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生态兴,则文明兴。近年来,十师北屯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不断强化生态环境管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北屯市的生态底色愈发亮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幅含“绿”量十足和含“金”量满满的生态画卷,铺展在广袤的十师大地上。
持续发力 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初秋的得仁山公园,绿树浓荫如盖,花草清香四溢。刚结束晨跑的市民张敏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在山上跑一圈,呼吸着新鲜空气,浑身都舒坦,这是一天中最好的‘充电’。”
谁能想到,这座市民眼中的“天然氧吧”,曾是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从石头山到绿色地标,得仁山的蜕变,正是十师北屯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得仁山原名平顶山,昔日是当地有名的“光头山”。多年来,北屯市各族群众接力开展义务植树,一锹一土播撒绿色希望。如今,726万平方米的“绿装”让荒山彻底改头换面,蝶变为诗意盎然的城市绿肺,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首选地。
20.6公里长的玉带河穿城而过,串联起湿地公园与生态景观带,成为市民休闲的新地标。
无人机镜头下记录着玉带河畔动人图景。人们悠闲地漫步河边,玻璃吊桥上孩童欢笑,中央大街餐饮街飘来烤鱼的香气。去年晋升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玉带河滨水休闲景区,正演绎“水经济”的魔法。
“以前出门想找片树荫都难,现在家门口就是公园。”家住馨苑小区的赵芳每天傍晚都会带着孙子到玉带河畔玩耍,她说,“环境好了,住在这里踏实又舒心。”
生态建设,既要披绿,更要护水。在十师北屯市,河湖长制的“制度之力”正筑牢碧水屏障。师团连三级河(湖)长今年以来已巡河(湖)578次,成为水体健康的“守护先锋”。
“每次巡河时,看到水面干干净净,心里就敞亮。”负责十师一八三团的团级河长崔勇说,“‘清四乱’行动常态化开展,排污口排查不留死角,黑臭水体动态清零,这些举措让咱这儿的水越来越清。”
通过季度水质监测,北屯市及5个团场水源地水质100%稳定达标,从天然林保护到退耕还林,从退牧还草到荒漠化治理,北屯市始终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
如今的北屯市,山青、水绿、天蓝、地净,生态红利不断惠及各族群众。这座在戈壁上崛起的城市,正以绿色为笔,持续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创新发展 加快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8月8日,十师北屯市一八八团七连的旷野上,10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建设正酣——六台巨型风机已巍然矗立,第七台的吊装作业在轰鸣声中紧锣密鼓推进。
吊装机械的长臂在蓝天下舒展,工人正忙着调试风机叶片角度。“基础工程已全面完工,预计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5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万吨。”项目负责人陶长青指着风机基座介绍,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北屯市紧扣“双碳”战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精准发力。
北屯市地处风口,光照充足,风光互补的能源结构是天然的“绿色宝库”。与内地水电受枯水期影响、电价高企制约产能不同,这里的绿色电力稳定且成本优势显著。“落户园区的企业,依托本地风电、光伏支撑,产能已达内地同期的两倍。”陶长青的话道出了核心竞争力。
目前,一亿低碳智慧产业园已成功引进新疆雅锆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高纯立方氧化锆项目,绿色能源正成为吸引高耗能企业转移的“强磁场”。
“作为新型地标性基础设施,125米高的风电机组将打造现代化工业景观带,结合‘风电科普+生态旅游’模式,将推动区域旅游收入提升10%。”一八八团党委常委、副团长项阳说。当“绿色发电”遇上“绿色旅游”,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正形成良性循环。
绿色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平台的支撑。今年六月,兵团办公厅批复同意整合第十师北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屯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设立屯南化工园区,为绿色低碳产业搭建起“聚合平台”。
“整合不是简单合并,而是围绕‘绿色、低碳、现代’重构产业逻辑。”园区负责人陈世忠介绍,园区将聚焦化工产业主赛道,联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推动煤炭、光照等本地资源就地转化。这意味着,过去“挖煤卖煤”的粗放模式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煤—电—新材料”的清洁产业链,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
如今的十师北屯市,绿色产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更是生态文明的“守护者”。从风光资源的高效利用,到产业园区的低碳转型,再到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这座城市正以绿色为底色,让“生态优先”的理念,真正转化为惠及各族群众的生态福祉。
保护优先 筑牢生态旅游发展根基
初秋的向阳湖,澄澈的湖面像一块被阳光吻过的蓝宝石,一艘卡亚克艇载着钓手在湖面划出优美弧线。来自四川的路亚爱好者江成刚完成一尾白斑狗鱼的测量放流,感慨道:“水质清得能看见鱼群游动轨迹,这才是真正的生态垂钓天堂。”
向阳湖的灵动,始于对生态的敬畏。这片藏于一八三团阿克达拉湿地的水域,孕育着22种额尔齐斯河特色鱼类。为守护这份清澈,当地织密了生态保护网:铺设生态排污管网,建立全天候水质监测体系,严控周边污染源,就连钓鱼赛事也植入“钓获放流”的基因——钓手们测量、记录后将鱼放回,让“取之有度”成为共识。
生态好了,名气自然来。如今的向阳湖国际钓鱼运动基地,已是西北五省最大的卡亚克基地,“鱼大鱼多”的名声吸引着全国钓手。“西北之北”中国·北屯路亚超级联赛、中国路亚精英挑战赛等顶级赛事轮番上演。
“保护住了水,就抓住了旅游的根。”基地负责人岳宝指着正在建设的游客中心和星空营地说,随着百万援疆资金注入,这里正冲刺3A级综合度假区,“冬钓节的方案正在筹备,等湖面结了冰,就让冰钓的帐篷连成海,真正实现‘一竿钓四季’。”
生态打底,赛事搭台,旅游唱戏,一条“生态保护+赛事引流+产业增收”的链条正越拉越紧。
距离北屯市三十公里外的布伦托海另有一番韵味。碧水缠绕着丹霞,芦苇荡里不时惊起一群候鸟,这里是西海风情园的核心区,也是北屯生态旅游的另一张名片。而这份诗意,源于十几年如一日的生态守护。
近年来通过全链条生态修复重塑水域生机,实施季节性禁渔制度,严控入海排污口,水质始终保持稳定标准。生态修复让布伦托海成了“网红打卡地”,而游客的到来,又让当地群众尝到了守护生态的甜头——湖边民宿、餐馆生意红火。
“我们一路从北京自驾游到北屯,这里途经喀纳斯,开车进来映入眼帘的碧绿湖水让人心旷神怡,农家饭味道鲜美,打算在民宿住一晚,身心都放松放松。”游客秦燕一边说着一边拿出手机记录着海边的蓝调时刻。
如今,湖边木栈道与观景台成为游客打卡地,2024年户均旅游收入突破10万元,实现“职工变导游、鱼塘变景区”的华丽转身。
从向阳湖的钓竿起落,到布伦托海的最美夕阳,十师的生态旅游版图越扩越大。北坡花海的绚烂、得仁山的苍翠、玉带河的灵动……如今的北屯市,处处是“推窗见绿、出门入景”的幸福图景,职工群众捧着“生态碗”,端稳“致富盘”,共同绘就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全媒体记者 郑瑶 图片 张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