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紫璇 郑瑶
图为北屯博物馆大厅内张仲翰将军雕像(摄于9月1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郑瑶 摄
学生们在北屯博物馆内了解屯垦戍边历史(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郑瑶 摄
走进十师北屯市博物馆(以下简称北屯博物馆),一件件褪色的军大衣、一把把磨光了木柄的坎土曼、一封封字迹斑驳的家书……它们静默无声,却仿佛仍在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精神的灯塔,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说话,向人们讲述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动人故事。
走进历史——追寻屯垦记忆
清晨的阳光穿过玻璃幕墙,洒在北屯博物馆的大厅内。步入主题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张仲瀚将军雕像。“这座雕像高6.5米,象征张仲瀚将军65年的人生历程……”9月1日,讲解员海纳尔正为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讲述镇边将军张仲瀚的事迹。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北屯博物馆上演。
大厅两侧墙壁上,巨幅浮雕刻画着军垦战士挥镐垦荒、持枪戍边的场景。高耸的空间、肃穆的灯光、回荡的兵团歌曲,共同营造出一派庄严氛围。
北屯博物馆坐落于北屯市新区行政服务中心,2016年建馆,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展陈面积4700平方米。博物馆以屯垦戍边为主题,设“古韵长歌”“西长城”“超越梦想”三大展陈板块,系统展示自西汉以来这片土地上的屯垦戍边历史。
博物馆以“仁”与“和”为主线,呈现新疆的屯垦历史、兵团精神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馆藏文物2845件(套),其中1398件(套)正在展出,从西汉陶罐、唐宋驼铃到近代军垦工具、生活用品,勾勒出一幅跨越两千年的屯垦戍边图卷。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岁月变迁与文化融合。
十师北屯市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在“西长城”展区,一组珍贵的黑白照片记录第一批兵团人抵达北屯时的情景。照片上,战士们带着简易行囊,站在茫茫戈壁滩前,眼中没有畏惧,只有坚定的光芒。他们用坎土曼、十字镐、独轮车,拉开了改土造田、开渠引水、建设家园的艰辛历程,在天山以北的戈壁荒原上开良田、建城镇、守国门。
馆藏文物——展现鲜活历史
中央展柜中,一张山东五姑娘的合照格外动人。照片上,年轻女孩们面带微笑,眼中闪烁着离乡背井的复杂情感。
“她们是1952年响应号召从山东进疆支援建设的。”北屯博物馆工作人员宋晓莉轻轻擦拭展柜玻璃,语气中充满敬意,“身上的花上衣,是她们用人生中第一笔工资扯布自己缝的。照片则是她们寄回家乡的第一封‘平安信’。”
不远处,一把坎土曼静静地躺在展台之上。其木柄已被岁月和手掌磨得泛出琥珀色的光泽,铁质刃口残损多次、修补多次,却依旧坚韧如初。“就是这样简单的农具,开创了十师农业从无到有的奇迹。”宋晓莉说。
而馆内展出的驼铃,令人联想到古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北屯是古“草原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也是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段北通道核心节点。驼铃声声,仿佛仍在诉说千年来的丝路故事。
“建馆后邀请的首批老军垦中,一位八十多岁老人指着照片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年轻的奋斗历程!’那一刻,历史距离瞬间拉近,文物不再是冰冷展品,成为承载鲜活记忆的‘时光胶囊’。”宋晓莉说。
博物馆还收藏大量军垦战士日常生活用品:褪色的军装、磨损的皮带、写满字迹的家书、手工制作的家具……一批批这样的实物,共同展现出兵团生活的真实图景:它们不仅是历史物证,更是个体生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见证。
教育传承——感悟兵团精神
8月27日,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走进北屯博物馆开展“走进红色兵团”思政课综合实践。参观中,志愿者们被一段段历史文字、一张张珍贵图片、一件件历史实物和老一辈军垦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感动。
“通过这次参观,我真正理解了兵团精神,”志愿者苏佳怡在感言中写道,“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为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传播与教育功能,博物馆依托重要时间节点持续推出系列主题活动。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北屯博物馆联合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十师北屯市文化馆共同推出“历史传承+非遗体验”流动展览,首次将兵团历史与非遗传习带入阿勒泰社区、乡村与校园,让2800余人次在“家门口”感受兵团文化、体验非遗手工。
第20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博物馆举办“匠心传承,遗韵流芳——探秘多元文化遗产之旅”非遗宣传体验活动,邀请北屯秦腔自乐班现场表演经典选段,设置漆扇、拓印、金箔画、皮雕等四项非遗体验项目,吸引大批青少年参与。
今年,博物馆策划推出了“铸剑为犁镌忠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屯垦戍边史”主题展览。通过丰富文物、珍贵历史照片及翔实文献资料,全面展现十师从艰苦创业到繁荣发展的光辉历程。自开展以来,吸引参观者5000人次。
文物保护——守护历史记忆
文物保护是北屯博物馆的核心工作。博物馆积极对接上级部门,邀请三位自治区文物专家,对馆内历史类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鉴定,共确定一般文物106件(套),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文献档案等,为后续保护与研究奠定基础。
博物馆稳步推进文物库房数字化,通过多方询价,引入恒温恒湿监测设备和库房管理系统,以科技手段保障文物保存环境。
“文物库房的恒温恒湿系统对文物保护至关重要,”宋晓莉介绍道,“北屯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如果没有专业的保护设备,这些珍贵的文物易受损。”
与此同时,博物馆还建立完善的征集、登记、编目和保管制度,确保每件文物得到科学保护。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新挑战,北屯博物馆积极探索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展览效果和教育功能。博物馆现有自助导览服务设备72台,可同时容纳500人进行教学、参观、培训等活动。
未来,博物馆将进一步完善智慧博物馆系统,实现文物管理、展览展示、观众服务的智能化升级。
“我们要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说话。”宋晓莉表示,“通过创新展览形式和教育方式,我们希望能够吸引更多职工群众走进北屯博物馆,了解兵团历史,传承兵团精神。”
从西汉戍边烽烟到兵团开拓号角,从玻璃展柜中一把磨亮的坎土曼到智慧博物馆系统中一段鲜活的数字记忆,北屯博物馆不只是文物的陈列地,更是兵团精神的“传声筒”与时代价值的“转换器”。它让沉默岁月有了温度,让遥远故事照进当下,让牺牲与奉献可感可触,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跨越千年,激励一代代人扎根边疆、续写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