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美惠子
从喀什古城工匠手中清脆的铜器敲击声,到阿勒泰将军山“夕阳派对”上的欢声笑语;从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里的人头攒动,到伊宁六星街飘出的悦耳歌声……自9月8日“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启动以来,5组采访团记者深入天山南北,见证了新疆文旅产业以深挖文化、创新体验、打造IP的“三重奏”,破解发展“千景一面”难题,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生动实践。
修旧如旧 历史遗产焕发新生
清晨的阳光掠过喀什古城土黄色的城墙,居民沙拉麦提·卡日推开雕花木窗,俯瞰着千年历史的街巷:“这里既是居住区,也是景区,我们在此享受惬意生活,游客则深度体验风土人情。”
俗话说: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不算到喀什。作为我国唯一以生土建筑为主、完整保存迷宫式街巷格局的传统文化街区,喀什古城改造前曾是另一番景象:“垃圾靠风刮,解手房顶爬,水管墙上挂,污水靠蒸发。”
2009年,喀什市坚持“修旧如旧、尊重民意”原则,启动总投资70.49亿元的古城改造工程。“政府免费帮我们改造房屋,内部装修则按各家的意愿自己完成。”喀什古城讲解员阿迪拉·艾莱提介绍。
如今,穿行在喀什古城,传统生土建筑外观古风依旧,室内却是配备齐全的现代设施。街区中既保留了千年古街、百年老茶馆等承载民俗文化的场所,也涌现出角落咖啡、巴格其巷民宿等新业态。2015年,喀什古城景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古城改造后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成为喀什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喀什市委副书记、市长伟力·阿西木表示,如今古城内仍有4万余居民生活,被誉为“活着的千年古城”。
今年1至7月,喀什古城接待游客1668.6万人次,同比增长60.72%;实现旅游收入74.7亿元,同比增长25.02%。
在和田市团城,类似的转变也在发生。曾经这里房屋老旧、基础设施薄弱。2016年,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支持下,和田市按照“一街一规划、一户一设计”的理念实施老城区分批改造工程,使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段时间,我家12间客房天天都是满的!”团城“葡萄园”民宿经营者阿米娜·吉力力高兴地说。2021年,她将自家院子改成民宿——一座带花园的三层木雕楼。4年间,阿米娜依靠经营民宿收入超过60万元,微信里已有上千名疆外游客。
在火焰山北麓,坐落着一座古老的“城市”——交河故城。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最古老的生土结构古代城市建筑群遗迹,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有重要史学价值。2014年,交河故城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项目“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面对生土遗址保护的世界性难题,我们构建起‘本体保护—环境整治—价值阐释’三位一体保护体系,通过将现代数字技术与古老文物创新结合,让沉睡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生动再现。”吐鲁番市文物局交河故城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建东说,交河故城在持续保护与创新展示中,正以更生动的方式走向世界。
沉浸体验 从看景到入情
绿军装、搪瓷缸、地窝子……在十三师红星二场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里,情景剧《地窝子里的婚礼》正在上演,让游客仿佛回到几十年前军垦战士屯垦戍边的峥嵘岁月。
如何让红色旅游持续焕发活力?近年来,红星二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打造兵团首个沉浸式军垦文旅小镇,将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红星军垦博物馆、老机关旧址等点位“串珠成链”,推出了3条精品旅游线路。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品尝红星大食堂的野菜窝窝头、忆苦思甜饭,还能亲身体验磨豆腐、夯土块等活动。
在和田县境内的约特干故城,全疆首个行浸式演艺项目《万方乐奏有于阗》通过数字化手段,让游客仿佛穿越千年。“我们通过表演让历史‘活’起来。”演员阿依古丽·买买提说,演出结束后,游客还可以参与民俗活动,深度体验当地特色文化。今年截至目前,约特干故城接待游客超19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0余万元。
夜幕降临,乌鲁木齐水磨沟区“丝路有戏”360度沉浸式互动演艺街区华灯璀璨。这座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文旅项目,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班超戍边、解忧公主和亲、玄奘西行……一段段荡气回肠的丝路故事,在演员们的倾情演绎和声光电技术的配合下生动再现,让无数游客赞叹不已。
在吐鲁番首家沉浸式主题体验景区——坎儿井民俗园,以坎儿井挖掘过程为素材创作的沉浸式歌舞剧《欢乐坎儿井》正在上演。这里还以“村长”故事为主线,设置了多个特色NPC与游客互动。“通过沉浸式体验提升改造,我们已成为吐鲁番旅游标杆景区。”坎儿井民俗园负责人摆晓龙告诉记者,今年1至8月,景区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同比增长30%。
IP引领 走好差异化发展之路
阿勒泰以“人类滑雪起源地”闻名,是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如何突破季节性瓶颈,实现从“一季热”到“四季旺”的转型,一直是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课题。
作为全国唯一坐落于城市中的高山滑雪场,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凭借1300多米的海拔优势与完善的交通配套,早已成为众多滑雪爱好者的向往之地。
面对夏季冰雪场地设施闲置的行业难题,阿勒泰市积极探索“冰雪+乐游”模式,将单一的滑雪度假区升级为四季皆可打卡的文旅目的地。
新疆四月天旅游文化公司负责人刘雨敏锐捕捉到“夕阳派对”这一切入点,将其升级为集音乐、社交等于一体的常态化文旅活动。刘雨介绍:“今年以来,我们根据客源构成,不断调整滑雪度假区‘夕阳派对’内容,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需求。6月份,‘夕阳派对’首次延伸至夏季,8月份创新推出灯光版‘篝火晚会’,反响远超预期,参与人数超过千人。”
“今年阿禾公路正式通车后,我们推出了包括缆车观光、驾驶卡丁车、滑旱雪、看露天电影等项目的夏季运营模式。”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运营管理部经理张琪介绍。现在度假区已化身为“四季皆诗的山野剧场”,后期还将拓展低空经济业态,引入热气球观光、低空跳伞等项目。今年1至8月,阿勒泰市累计接待游客1102.8万人次,同比增长64.53%;实现游客花费106.8亿元,同比增长69.17%。
“六星街里还传来巴扬琴声吗?阿力克桑德拉的面包房列巴出炉了吗?……”一首《苹果香》让位于伊宁市的六星街火爆“出圈”。六星街因其六角形街巷得名,社区由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等13个民族组成,各民族居民互嵌式居住特征明显,其以多元一体文化和颇有特色的街区街景而闻名。
在这片具有独特六角形格局的街巷中,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意碰撞出火花。传统民居变身酒店,老院子成了咖啡馆。“我们展现的不是商业,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方式。”伊宁市解放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六星街社区党支部书记迪达尔·库钠依说。
在十四师四十七团,这里围绕沙海老兵IP,不断创新旅游业态,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升级。自2012年起,该团每年举办沙海老兵节,依托沙漠、老兵驿站等资源,举办“重走沙海老兵路”徒步活动,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当年老兵们的艰辛与不易,感悟老兵精神的深刻内涵。今年1至7月,团场累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100%,拉动消费1500余万元。
向深向下,向文向旅,“千景一面”正走向“千面一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新疆旅游再次实现“现象级”增长:全区累计接待游客1.3亿人次,同比增长11.15%;游客花费1425.6亿元,同比增长11.59%。
“新疆正在书写文旅融合发展新范式,这个范式的基础是文化自信,核心是人文关怀,路径是创新驱动。”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鹏说。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文旅产业正在成为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展示新疆形象的时代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