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谌慧
秋日里,风里裹着瓜果的清甜,田间满是丰收的喜悦。
“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启动以来,采访团一行循着“疆味”深入天山南北,亲身见证各地擦亮地域名片,让新疆特色农产品跨越山海、香飘万里的创新之举。
科技赋能,从增产迈向提质
9月13日,在新疆哈密瓜核心试验田“六亩园”,哈密瓜产业链平台种质研发中心负责人米铁柱蹲在瓜垄旁,说话时指尖轻抚着瓜秧叶片:“在这里选育哈密瓜,温度必须控制在25至30摄氏度,空气湿度要稳定在60%至70%,就连风口到瓜棚的距离都得精准控制到1.5米,每一项标准都半点不能含糊。”
这份“分毫不差”的底气,来自田垄间悄然“扎根”的智慧农业系统。通过系统搭建的“作物生长模型”,棚内温度、湿度、土壤墒情等数据实时传送至后台终端,研究人员只需盯着屏幕,就能掌握每株瓜秧的生长状态,一旦数据偏离最优区间,便可立即远程调节通风、灌溉设备,对瓜秧进行“按需供给”。如今,这片仅6亩大小的试验田,已成为哈密瓜产业的“技术策源地”与“成果转化引擎”,其研发成果,正为全疆哈密瓜规模化种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方案。
十四师二二四团红枣标准化精品示范园内,饱满的红枣缀满枝头,阳光透过枝叶洒在果实上,促进糖分加速积累。“我们的枣园从起步就锚定了科技提质的方向。”十四师二二四团副团长方泽语气中充满自豪。
在这片示范园里,科技的印记随处可见。红枣品种以优质骏枣为主,采用4米×1.5米的科学密植模式,树体高度严格控制在2.5米以下,既保证了通风透光,又便于后期管理。种植环节更集成了四大核心技术:采用直播建园速生技术,使枣苗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运用水肥一体精准调控系统,可根据枣树不同生长阶段,按需输送氮、磷、钾等养分;推行果柄增粗防落体系,有效降低了落果率;成熟枣园提质技术的应用,则让红枣的甜度和品相更加稳定。
不仅如此,园区还配套应用了全周期标准化管理技术——从花期的成花质量动态提升、优势花序管控,到果实生长期的物质代谢调控,再到成熟期的防病抗衰,每一个环节都有科学方案给予支撑。“有了这套技术体系,我们的红枣平均亩产稳定在1500公斤以上,糖度比常规种植的红枣高出5至8个单位,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方泽说,目前,我们的技术模式已在周边地方县乡推广,成为南疆红枣产业提质增效的实践范本。
如今的新疆,智慧农业系统、产业云平台、全周期种植技术体系等科技力量,正加速从试验田走向广袤田野,推动“疆味”农产品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集群发展,筑牢产业“硬底盘”
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托里镇,每一颗成熟的枸杞,都经历着从田间到餐桌的“百变之旅”。
托里镇党委副书记杨文豪告诉记者:枸杞采收后,先要进入“鲜食赛道”。为了让全国消费者品尝到最新鲜的口感,当地联合航空公司、冷链库、物流企业构建起产销对接网——以高效冷链运输为核心,打通从田间采摘到终端销售全链条,力争以最短时间让枸杞鲜果“鲜”达全国各地。
枸杞的另一条路径,则是进入加工车间实现“变身”。在新疆杞明星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线上,一颗颗饱满的枸杞经过清洗、切割、锁鲜、分装等标准化工序,转变为枸杞原浆、枸杞挂面等深加工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场景需求。如今,精河县已成功创建27个枸杞品牌,研发出40余种枸杞保健休闲类产品。
在北屯经济技术开发区,种植户李福玉第一时间将采收的瓜子交售到瓜子加工厂。作为优质食葵的核心产区,这种“田间采收、车间直供”的场景在当地已成为常态。
近年来,十师北屯市聚焦食葵产业优势,通过培育本土企业、引进外地龙头企业,逐步构建起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如今,仅北屯经济技术开发区就集聚有30家瓜子加工企业,形成了“企业带动农户、产业链条闭环”的发展格局。
“我们通过不同模式,把企业和种植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北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任怀轩介绍说。
从托里镇枸杞产业的“双线并行”,到十师北屯市食葵产业的“集群聚能”,新疆农业集群发展模式,既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附加值低”的痛点问题,又通过企业协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市场抗风险能力,助力“疆味”农产品以更优质、更多元的姿态走向广阔市场。
品牌建设,讲好“下半场”故事
在库尔勒市阿瓦提乡其盖克其克村金久诚香梨合作社香梨种植基地,沉甸甸的香梨压弯了枝头。不久前,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库尔勒香梨凭借卓越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公信力,位列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第16名,成为新疆地理标志品牌的杰出代表。
如果说,跻身品牌百强是库尔勒香梨“上半场”交出的亮眼答卷,那么,以“文化+体验”为核心的场景化建设,便是讲好品牌故事“下半场”的关键之举。
在库尔勒市孔雀河畔建设桥旁,库尔勒香梨旗舰店已成为城市新地标。开业半年来,这家旗舰店接待游客总数已超过8万人次:在香梨饮品售卖区前,品尝一杯冰镇香梨汁,已成为游客的“必选项”;文创区的香梨造型钥匙扣、手绘丝巾,一直以来销售火爆;深加工产品区内,新鲜香梨与琥珀色的香梨膏、酥脆的香梨脆片整齐陈列;最受欢迎的是香梨文化展示区,老照片中的梨园旧景、锈迹斑斑的老式修枝剪,让游客近距离触摸到了库尔勒香梨的百年种植历史。
每年春季,阿瓦提乡周边的香梨园就是一片“白色花海”,应景举办的梨花节期间,每天都会聚拢来大批前来“打卡”的游人。借助梨花节的热度,香梨小镇的建设为品牌落地提供了实体空间。在其盖克其克村周边的香梨小镇里,标准化种植示范园中的智能滴灌系统、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成为游客了解科技种梨知识的窗口;深加工体验车间内,游客跟着合作社社员学习如何熬制香梨膏,不少游客体验之后还会多买几罐带走。
散落在小镇周边的香梨民宿,更让游客的“香梨之旅”有了驻足的理由。村民马秀兰将自家小院改造成民宿后,外墙绘上了香梨从开花到结果的“生长全景图”,房间里摆放着香梨木雕刻的摆件,早餐提供的香梨粥、香梨派更是令人眼前一亮——旅游旺季时,她的民宿月收入超过1.5万元。
从梨花节聚集人气,到香梨小镇强化产业,再到香梨民宿留住游客,像库尔勒香梨这样的“疆味”农产品,正逐步打破单纯“卖产品”的传统路径,通过构建“可看、可玩、可住、可购”的品牌生态,让地理标志不再仅仅是产品标签,更成为承载地域文化、带动村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